新教育之梦读后感(精选3篇)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一
《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教育领域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探讨了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追求创新和变革的新教育理念。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传统教育中的问题,比如教育的目标单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等等。他认为,传统教育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他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局限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困难和挑战。改变传统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者的勇气和改革者的智慧。我们需要打破思维定式,跳出框架,思考和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
《新教育之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让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二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是作者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产物,也是对新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呼吁。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并鼓励教育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努力,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在书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追求分数和成绩,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单一等等。他认为,传统教育的目标过于狭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改变传统教育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局限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困难和挑战。改变传统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者的勇气和改革者的智慧。我们需要打破思维定式,跳出框架,思考和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
《新教育之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让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三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读罢此文,周身的血液都在奔腾,涨涌起一种追求诗意教师人生的激情。于是,不断地寻找朱永新的文章:在《教师博览》上读到《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在《新教育周刊》上又读到《我心中的理想体育》;通过南师大出版社邮购了《我的教育理想》;在南京的一家书店买到了久已渴望的《新教育之梦》------ 《新教育之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书中写满了我的感受,强烈的共鸣使我爱不释手。
书的序言《梦想成真》被我用作了国旗下演讲;书中的文章我一次次在教师大会上宣讲。我第一次读一本教育著作如此痴迷。 第一次见到朱永新,是在中锐集团与苏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21世纪教育论坛上。大腹便便的形象,充满睿智的话语,一派学者的儒雅之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教育在线”网站结缘,便更多地了解了朱永新。我曾一口气读完他发在“教育在线”上的所有贴子,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每天上“教育在线”成了我的必修课,几乎占领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教育在线”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朱永新的文章、书籍拜读了许多,但还从没有听过他的讲演。第一次听他的报告是在无锡师范学校。听了整整一天,上午讲《中国教育缺什么?》,下午回答听众的提问。
朱永新的激情和博学,使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对许多教育问题有忽然开朗之感。 朱永新的教育理想不是梦想,是完全能成为现实的。我开始了他的新教育实验。首先在儿子身上试点。我让儿子每天背诵
一首古诗词、写一篇日记。一个学期下来,儿子竟然背了150多首古诗词,写了100多篇日记。儿子的人文素养明显增强。儿子的试点极大地鼓舞了我的信心,更坚定了我对朱永新教育理想的追寻。我在“教育在线”上发了一个贴子《让新教育实验成为我校发展的平台》,大张旗鼓地在全校开展新教育实验。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请朱永新来校作报告。我先给他发了一条短消息,没想到他很快回信:报告没问题。2003年2月14日,情人节之夜,朱永新来到无锡南洋,送来了999朵玫瑰。他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新教育实验的意义和具体做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教育日记、聆听窗外的声音、生活化英语、娴熟地利用电脑学习工作、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朱永新的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报告会结束了,许多教师还围着他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 走进朱永新,对教育增添了一份情感;走进朱永新,对教育增添了一份神圣;走进朱永新,对教育增添了一份责任;走进朱永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诸向阳)
有理想 ——读朱永新市长的《新教育之梦》随感 吴江市实验小学 费建妹 好些年前,在一教室里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很是鲁莽的学生当着众人的面询问他的老师:“你教我也有些日子了,今天你就给我个评语吧!”老师抬头看看这位学生,想想一直以来他的表现,笑了,他说:“如果我讲的课已经没人听了,我就乘上一艘木筏子到海里寻短见,能够跟我一起去的,大概就只有你了。”那位学生听了这话,心里高兴极了,尽管他已经听懂了老师话里的意思。老师其实在说:“你呀,除了胆大心粗以外,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但他却换了一种表达的方式,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一位是孔子,一位是他的高徒仲由。从这个故事联想到我近些日子一直在细细品味的教育著作《新教育之梦》,我有很多感触。 感触之一:学生欢迎能和他们平等沟通,尊重他们人格的老师。
《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讲到: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是啊!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对老师有着崇拜、信任心理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即使有的孩子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思维能力可能不太敏捷,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甚至有个别学生行为习惯也不大令老师满意,但因为他们是孩子,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伤害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平等的沟通,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对话。教育需要宽容,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欣赏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上面这个故事中,如果孔子对学生仲由换一种方式直接批评他除了胆大心粗就一无是处,那么,我相信,仲由求知的欲望会被无情的扼杀,孔子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杰出的大教育家。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虽然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赏识成功教育”、“新型师生间平等民主式教育”,但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使得我们好多教师观念未能真正转变,有些老师还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那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教育!
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只有自卑,缺乏应有的自信,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 感触之二:教师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感。《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写到: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这些教育的至理名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便富有生机而且色彩斑斓。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设身处地为那些“后进学生”想想:面对老师讲授的新课不能理解,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从下手,面对一张张试卷头脑中一片空白,这样长此以往,他们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吗?他们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
他们能喜欢上对他们“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吗?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习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着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