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经典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 篇一
我曾经读过一本名为《爱的艺术》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艾·弗洛姆谈到了爱的本质、爱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成熟的爱的态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深刻地领悟到了自身的经历和心境对于爱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弗洛姆指出了爱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他强调了爱是一种能动的力量,需要通过自我奉献和努力来实现。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感情经历。
几年前,我和我的前任男友相识相爱,我们彼此深爱着对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爱开始变得消极和被动。我们陷入了一种依赖和期待对方满足自己需求的状态。我发现,这种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对对方的依赖和控制。我们开始争吵,对彼此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最终我们选择了分手。
在读完《爱的艺术》后,我明白了这段感情中我们所犯下的错误。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把爱当作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而不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我们期待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却忽略了自己应该如何去爱对方。我们没有努力去培养一种成熟的爱的态度,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
通过《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启示,我开始思考自己对于爱的态度和行为。我明白了爱不应该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爱的能动性,主动去关心和关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自我奉献和努力,我才能真正地去爱别人。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身的经历和心境对于爱的影响。在我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我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我不再盲目地投入感情,而是更加注重实际的行动和相互的奉献。我开始学会给予和接受爱,而不仅仅是索取。
通过与《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对话,我逐渐明白了自己过去对于爱的错误理解。我深刻地领悟到了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需要通过自我奉献和努力来实现。同时,我也明白了自身的经历和心境对于爱的影响。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才能培养出一种成熟的爱的态度,并将其应用于我的生活中。
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 篇二
《爱的艺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爱的启示。在书中,作者弗洛姆提到了爱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成熟的爱的态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将其与我的自身经历和心境结合起来,得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书中,弗洛姆强调了爱与自由的密切关系。他认为,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对方的自由和个体的自由之上的。这让我回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段感情经历。
几年前,我曾经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我们相互依赖,彼此都无法离开。在这段感情中,我曾经为了对方放弃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而对方也为了我做出了类似的牺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于对方的控制和束缚,并不是真正的爱。我们开始感到窒息和困扰,最终我们选择了分手。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明白了这段感情中我们所犯下的错误。我们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反而用对方来填补自己的空缺和不安。我们没有意识到,爱是建立在对方的自由和个体的自由之上的。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试图控制和改变对方。只有通过自由的爱,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爱的艺术。
同时,我也将自己的心境和经历与爱的艺术相结合。在我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我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我不再盲目地投入感情,而是更加注重对方的自由和个体的自由。我开始学会给予和接受爱,而不仅仅是索取。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爱别人,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和个体性。
通过与《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对话,我逐渐明白了爱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成熟的爱的态度。我深刻地领悟到了爱是建立在对方的自由和个体的自由之上的,只有通过自由的爱,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爱的艺术。同时,我也明白了自身的经历和心境对于爱的影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相信我能够培养出一种成熟的爱的态度,并将其应用于我的生活中。
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 篇三
爱的艺术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和心境
起因:麻麻自从看了我去年的新年晚会反串,一直对我的角色耿耿于怀,担心我接近四年来汲取了舞台上瑜兄的各种不良恶习,命我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又后悔高中的时候语文不是她掌舵的,缺失了太多,然后现在的课本里有弗洛姆《爱的艺术》节选片段,很多道理值得细细品,反复念的,遂让我看看此书,和她交流一下心得。经过: 最近半摘、半理解、半归纳、半感叹地得到了点启发,求鞭笞!
对爱的认识误区:关心的是我会不会被人爱,不是我有没有能力去爱;对“爱的对象”的选择加入了各种功啊,利啊
,名啊;以及始终未能区分“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人们往往把两人之间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虽然我觉得太理智的是不是就不是爱情鸟。。。文中提到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我和麻麻说我就是太相信这一点了,习惯了独立不喜欢麻烦别人。小学每天独自来回步行半小时上学放学,初中你们忙我基本三餐在六中对面的小巷解决,然后高中住校,周末或者放假也越来越不喜欢回家,尽管知道你们真的很期待,就是不喜欢看着你们大动干戈地欢迎我回家。 久而久之,打电话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温柔地和你们说话了,即使关怀和心疼,仍然带着不满和抱怨老爸胃药不停吃还不断酒,你看书坐太久不嫌腰疼啊。。。我知道你们知道我在关心,可是仍然期待我就像电视里的乖巧女儿一般,撒撒娇,问个好,可惜我做不到啊,至少暂时是。。。麻麻说,我说的她也懂,可是总得亲耳听到我说,才能安心么,所以说需要语言沟通啊。
(一)爱情是对人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情是一种行动,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最最赞成爱情首先是给不是得。“给”不是自我牺牲,不是痛苦的割舍,而是表现自我生命力的快乐的过程;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时候,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如果在爱别人,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那么这样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单恋啊暗恋啊的。
人要有一种占主导的地位的生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能够理解为什么谈恋爱的女生越来越具有母性了。
关于爱情中所包含的责任心,不是义务,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本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愿望所想要的答复。尊重,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绝不存在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又想到《巴黎宝贝》的“现在的你因为过去的你更有魅力”。
认识了解方能尊重,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但是了解生命的秘密,是人的本性,正如孩子抓到蝴蝶最想做的就是把翅膀折断,好奇地想认识蝴蝶——我也终于知道人为什么这么八卦了。
(二)父母和孩子的爱
爱随个人成长过程的变化:
婴儿阶段,即自恋阶段,外部世界只有和他需要有关,才有现实意义;
八岁前: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因为我就是我,此时的母爱是消极体验,无条件的;
八岁到十岁:还不会爱,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产生一种新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接着:爱别人,创造爱;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灰常能理解为什么选择自己爱的,比接受爱自己的有时更快乐。
对于母爱和父爱的犀利的评价:
“理想典型”母爱是无条件的,而那些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父爱消极的一面就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积极的一面 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这种爱也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文章认为应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三)爱的对象
爱,不是特殊的人的关系,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爱情不是取决于对象,而是能力。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1)博爱
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我和麻麻说,我认为自己应该对周围的人都还真诚的吧,虽然有的时候爱刷点嘴皮子。
。。。
麻麻说,女生不能把心玩野了,收不了心。我说,麻麻星座有的时候说的还是很准的,遂截图给麻麻此段描述:
所以我表示码这些字的时候,我还是很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