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行》读后感【精选3篇】
《十五从军行》读后感 篇一
《十五从军行》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感染了无数读者。这首诗以十五个从军的少年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离别亲人、远征边疆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其感动,对于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对爱国情感的表达深感敬佩。
首先,我被诗中的情感所打动。诗中的少年们临别前与亲人相依而泣,这种别离之情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他们的离别并非出于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和平,这种无私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在诗中,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们的坚定决心和忠诚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从军少年的赞叹之情。这种对于爱国情感的赞美和表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其次,我被诗中的艺术表达所震撼。《十五从军行》以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和精湛的文字表达,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诗中的描写细腻而准确,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少年们的英勇和坚毅。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描写少年们离别时的场景,又有描绘他们远征边疆的情景。这些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与少年们一同感受他们的痛苦和坚强。通过这首诗,我不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国情感的表达,也对于他的艺术才华和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深感佩服。
最后,我被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所触动。诗中的少年们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不畏艰险,甘愿远离家乡,为国家的安宁和和平而战斗。这种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对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诗中的少年们虽然没有成名成家,却以他们的忠诚和勇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美。这种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读完《十五从军行》,我对于作者王昌龄的才华和对于爱国情感的表达深感敬佩。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人的情感,让我深受其感动。通过这首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也对于他的艺术才华和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深感佩服。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对于爱国精神和勇气的赞美,也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首诗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十五从军行》读后感 篇三
六(3)班彭馨白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句句朗朗读书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来。原来,我们在学《十五从军行》,读了这首诗,我深有感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被抓去服役,等到八十岁才回归故乡,这其中六十五年都在沙场上度过,可以看出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当好不容易回到家乡,遇到一个家乡的人,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到;“六十五年了,家人是否安然无恙?”时, “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都是战争惹的祸啊!
一个平民百姓又能改变什么? 回到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首诗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一个年满八旬的老人回到家,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除了战争还有什么?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让无数美好的家庭,顷刻之间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维持和平,不要让更多的人重蹈这首诗中的老兵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