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优质3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一
《音乐之声》是一部于1965年上映的经典音乐剧电影,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这部电影以其精彩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至今仍被视为音乐剧的典范之一。观看《音乐之声》后,我深受其感动,不仅对音乐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电影以二战前夕的奥地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玛利亚进入冯特伯格家庭担任家庭教师的故事。玛利亚开朗、善良且热爱音乐,她通过与冯特伯格家的孩子们的相处,不仅教给他们音乐知识,更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独立而快乐的人生道路。与此同时,她也深深地爱上了家庭长子冯特伯格男爵,两人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考验,最终克服了阶级和宗教的差异,走到了一起。
电影中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从玛利亚最初在山上高唱《山顶上的歌》到孩子们和玛利亚一起演唱的《那些你最喜欢的事》,再到冯特伯格男爵和玛利亚相互倾诉的《十六年》等,每一首歌曲都令人心潮澎湃。音乐不仅是电影的灵魂,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力。通过音乐,电影传递了温暖、勇气和爱的力量,让观众在欢乐和感动中沉浸其中。
除了音乐,电影也通过玛利亚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家庭和爱的重要性。玛利亚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引导,不仅教给他们音乐知识,也帮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这种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电影中展示的家庭关系和爱的力量,让我深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传递和表达爱。
《音乐之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剧电影,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通过音乐、家庭和爱的元素,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深深感动,也更加明白了音乐和爱的重要性。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励着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用爱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我相信,《音乐之声》将永远是一部经典,它的影响力将会长久流传下去。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二
《音乐之声》是一部让人心情愉悦的经典音乐剧电影。这部由罗伯特·怀斯执导的作品,以其动人的音乐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观看《音乐之声》后,我被其充满希望和正能量的氛围所感染,对人生有了新的启示。
电影以二战前夕的奥地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玛利亚通过音乐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故事。玛利亚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勇敢精神的女性,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用音乐来传递快乐和希望。通过她与冯特伯格家的孩子们的相处,她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音乐潜能。电影中的玛利亚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角色,她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并通过音乐和爱来克服一切。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力。电影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令人难以忘怀。从玛利亚高唱《山顶上的歌》的那一刻起,我被音乐的魅力所打动。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它能够传递快乐和希望,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观看《音乐之声》后,我更加明白了音乐的价值和力量,也更加珍惜自己在音乐中所获得的快乐和满足。
除了音乐,电影还通过玛利亚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家庭和爱的重要性。玛利亚用她的关心和引导,不仅教给孩子们音乐知识,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让我深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传递和表达爱。电影中的家庭关系和爱的力量,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并激励着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自己的家人。
《音乐之声》是一部充满希望和正能量的电影,它通过音乐和爱的元素,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感动和启发,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它让我明白了音乐和爱的重要性,激励着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用爱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我相信,《音乐之声》将永远是一部经典,它的影响力将会长久流传下去。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三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于1965年上映。改编自玛利亚·冯·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欢迎阅读。
音乐之声观后感(一)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跳跃于静静流淌的小溪旁,喜欢象小鸟一样欢快地歌唱。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应该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讨厌。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洁。“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快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恐惧,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后,她终于带着院长嬷嬷告诉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勇敢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量不存在数字中,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快乐而坚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光适时地照进自己的心胸,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祝福。上校严肃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捉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智慧与热情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她的到来,犹如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也给了孩子们活力,同时也让上校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当她问:“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们爱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简单:“这样爸爸才注意我们。”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回答。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父母的回应,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上校在丧妻之后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笑声、没有活力的沉静之中。他只是给了孩子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却忽视了孩子们心灵的饥渴。这不仅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捣蛋、调皮,甚至被定性为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们,他们的行为不正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的需要吗?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这些父母和老师给予爱和呵护,因为他们的努力没有那么优秀而得不到关注和宠爱,他们便用这种捣蛋的方式来试图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们往往会曲解了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的不待见他们,致使他们最后走向一条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玛丽雅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被关注的温暖,他们不再恶作剧,而是用甜美的歌声告诉父亲、告诉大家,也告诉全世界他们心中流淌的快乐。
玛丽雅用自己的巧手为孩子制作了一件件得体的运动服,让孩子们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来高贵的衣服就像是紧箍咒,让孩子们缩手缩脚,不敢动,不敢寻找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感受。因为孩子们很爱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不愿意反抗,情愿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给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爱与欢欣。而我们家长总是把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认为适合孩子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紧箍咒,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其实,这也正是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们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另外,玛丽雅也记住了院长嬷嬷的一席话:“这些墙不是为了挡住你的问题,你要正视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梦想。这梦想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这些告诫,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谛。玛丽雅循着这条生活的原则,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给上校一家带去了快乐与希望。最后翻过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绎,也应该算是对人们的一种提示,一种战胜困难就是希望的鼓励。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
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音乐之声观后感(二)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