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人行读后感(优选3篇)
论语三人行读后感 篇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一部著作,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近日,我有幸阅读了由王立群先生撰写的《论语三人行》一书,对于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语三人行》是一本以对话的形式展现《论语》精华的书籍。通过作者对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对话,展示了三位思想家对于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三位思想家的学问之深和思想之广。
首先,我被书中对于人性的讨论所启发。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孟子则主张人性本恶。荀子则认为人性既有善恶之分。这三种观点各有千秋,令人深思。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而多样的,没有绝对的定论。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和恶劣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培养和引导自己的内心,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的善恶。
其次,书中对于教育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主张“教育无疆界”,认为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孟子则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个体差异。荀子则主张以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改革。这些观点都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仅仅以书本知识来衡量教育的价值,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
最后,书中对于道德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孔子认为,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孟子则主张以仁义为根本,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荀子则认为道德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些思想都让我深深感受到,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论语三人行》,我对于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人性、教育和道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激发了我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热情。我相信,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三人行读后感 篇二
《论语三人行》是一本以对话形式展示《论语》精华的书籍,作者王立群先生通过对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对话,深入探讨了古代思想家们的见解和观点,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阅读《论语三人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思想家们的智慧和学问之深。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提倡“仁爱”和“礼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孟子则注重人性的善恶和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荀子则关注社会制度和教育改革,主张以教育为基础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古代思想家们的智慧和学识折服。
《论语三人行》对于人性、教育和道德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人性是复杂而多样的,没有绝对的定论。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和恶劣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培养和引导自己的内心,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的善恶。教育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仅仅以书本知识来衡量教育的价值,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对于人性、教育和道德的讨论,我深刻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通过阅读《论语三人行》,我对于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人性、教育和道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激发了我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热情。我相信,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三人行读后感 篇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加强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读后感1
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出自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论语》,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说的是几个朋友在一起相处,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能凭借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人品的好坏,就算一个人脑子再笨,那他身上肯定也会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就那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由于不小心把王俊辉的鼻子撞出血了,于是班主任刘老师把我妈妈和王俊辉奶奶都请到了学校。王俊辉见他奶奶来了,赶紧对她奶奶说:“奶奶,您不要着急,您先坐下来。”他奶奶走的时候,王俊辉又说:“奶奶,下楼梯您要慢慢走,不要摔着。”我看到了这一幕,心理很是佩服,王俊辉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王俊辉在礼仪方面做得比我好。在学习上,王俊辉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写,如果写的话也是糊,成绩也不好,每次考试总是排在全班的倒数,和我的成绩根本就不能比,但是我今天却发现了王俊辉还有懂礼貌这个优点呢!所以王俊辉这方面还是值得我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七个字教会了我看人不能往他的短处上看,要多看看他的长处,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这就是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理解。
论语读后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读后感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边检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是有益的。
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
只能导致自己没有任何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其实,没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的、是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想别人学习、不耻下问。同样,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有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的接纳世间万事万物,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加强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在我看来,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习其善、诫之其恶、与人为善,多向同事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旅客服好务,为国家守好门。
[论语三人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