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读后感【推荐4篇】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儿童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发展等方面。我深深地被书中提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所吸引。根据书中的解释,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感知和运动阶段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阶段,最终达到抽象思维的阶段。这一理论让我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儿童情感的发展和调节。作者指出,儿童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一点让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儿童的社会和道德发展。作者强调,儿童的社交经验和家庭教育对其社会和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家长的引导,儿童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这个观点让我对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儿童的社交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培养。
通过阅读《儿童心理学》,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更加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篇二
《儿童心理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我被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所吸引。作者指出,儿童的自我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形成,从最初的物质自我到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这一点让我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培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尊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作者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儿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作者强调,早期的干预和预防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及时识别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早发现和解决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儿童心理学》,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为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篇三
(二)
关于教育的三个常规问题,我想教师重在思考怎么教的问题。因为,教什么的问题有课程纲要和教材的明示,为什么教的问题那是职业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怎么教的问题,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所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动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不让孩子错过教育良机,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边玉
芳等人编着的《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中,列举了许多中外今昔的经典实验,从实践到应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机十分重要,许多例证都指出了一个大略的时段(年龄段),显得有些宏观,谈到的启示和建议也较抽象。者能够提醒读者,启发思考,引发相关联想,从而指导和影响实际。那么,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中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达到要求,积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的反应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机的问题,其中不乏实例,教师也都认可,不必赘述。
其次,教育契机是否要激发创造,自然是应该的。只是,教师积极自主地引发教育良机是上策。这是责任所在。该如何创造教育契机呢?如果能够把创造契机和实施教育并行同时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有意无痕地创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契机的出现,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顺应并接纳对方的终极的或阶段性的状态。如果要向下猛药,那有风险,要慎之又慎。我认为,“塑造”如此,“矫正”亦如此。例如矫枉过正的策略,最好作为创造契机的策略,而不好作为矫正的办法。因为,给教育对象一个心理上的舒缓的过渡阶段,是以人为本,否则容易出现逆反的现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抓住契机施教。最好的办法和途径是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师长引导,在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
尽管《儿童心理学》一书谈得更多的是儿童的教育,其实有许多观点和策略也适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针对德育方面,其实教学方面也同样存在契机问题。在每节课、每周教学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机问题要解决。在听课时,常有这里的异议。他或她怎么不这样说呢?要是那句话能够这样说多好,那样教学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样,效果会大不一样的。()如此之类,遗憾多多。排除其中个人风格的原因,其实这里有许多遗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课人没有抓住教育良机的遗憾。
那么,如何处理才能够避免或者少些遗憾呢?教师加强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做有心人,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提高专业化水平,是正确的道路。学会创造良机,抓准契机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一直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别让孩子错过受教育的良机,是责任,是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不辞使命,加强自主实践研究十分重要,这是可以自己独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来也比较实在。加强教学反思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篇四
(三)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