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养志》读后感(经典3篇)
《曾参养志》读后感 篇一
《曾参养志》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曹雪芹。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深受触动,既感叹于作者的才华,又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打动。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参养作为主人公,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养成了儒家的品德和修养。然而,在面对家族的困境和社会的变迁时,他选择了放弃个人的追求,而是以家族和社会的利益为重。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性的光辉一度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作者通过曾参养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和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曾参养的出生到成长,再到他成为家族的支柱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给小说增添了悬念和吸引力。尤其是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对话,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世故。
最后,小说中的思想深刻而且有启发性。作者通过曾参养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他通过曾参养的坚持和努力,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深受启发,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和追求,更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
总之,读完《曾参养志》后,我深受触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思想启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本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更给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我相信,《曾参养志》将会一直在我的心中发光发热,激励着我不断追求进步和奉献社会。
《曾参养志》读后感 篇二
《曾参养志》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小说,它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赞誉。作者曹雪芹通过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后,被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深深打动。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参养作为主人公,他的坚韧和执着让我感到敬佩。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养成了儒家的品德和修养。然而,在家族的困境和社会的变迁面前,他选择了放弃个人的追求,而是以家族和社会的利益为重。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性的光辉一度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作者通过曾参养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和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曾参养的出生到成长,再到他成为家族的支柱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给小说增添了悬念和吸引力。尤其是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对话,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世故。
最后,小说中的思想深刻而且有启发性。作者通过曾参养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他通过曾参养的坚持和努力,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深受启发,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和追求,更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
总之,读完《曾参养志》后,我被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深深打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思想启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本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更给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我相信,《曾参养志》将会一直在我的心中发光发热,激励着我不断追求进步和奉献社会。
《曾参养志》读后感 篇三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參養志》讀後感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在學習孝道、實踐孝道並弘揚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整個人類的靈魂之所在。如果不注重孝道,我們的學習就是捨本逐末、背道而馳。 圓滿的孝道,不僅要做到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志,首當以曾參夫子為榜樣。 曾參,字子輿,生於東魯,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孔門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說,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曾夫子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兩部寶貴的著作——《大學》和《孝經》,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譬如體現曾子注重禮儀和尊師重道思想的《曾子避席》,體現順親的《曾子耘瓜》,體現為人要“凡出言,信為先”以及教育子女父母要以身作則的《曾子殺彘》,等等。 除此,曾夫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給了我們修身養性要有省察功夫的`啓發。“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曾子不入勝母之閭”,為我們示現了君子德行的高潔。 在八德故事中,《曾參養志》一文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曾夫子孝養父母之身、心、志的情景。 全文文字雖不多,但細細品讀,我不禁淚水盈滿眼眶,慚愧、悔恨、懷念……真是百感交集於心。 “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這只是日常生活中曾子事親的一個代表事例而已。曾子平日細心觀察父母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牢記於心,每餐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肴。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親,所以曾子對父親的這個習慣也牢記於心,每次用過飯,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餘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讀到這一句,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父母也是經常熱心地幫助他人,一生不知做了多少好事。可我,沒有孝心,沒有去體會父母的志向,參加工作後,認為父母生活不缺錢,沒給父母一分錢,沒給父母買過一份禮物,沒給父母做過一次像樣的飯菜……緊接著,工作和婚姻的折騰,讓我一直未安下心來孝養父親,想來真是萬分羞愧! 文中提到“父嗜羊棗。既沒。不忍食”,讀到這一句,我真感到無地自容,淚水霎時奪眶而出:母親生前喜歡吃什麽,我竟然一點也不知道!我只記得母親總是將好吃的留給我們,她自己吃什麽都歡喜;我只記得母親總是把好衣裳留到過年過節或者走親戚時穿;我只記得母親自己捨不得亂花一分錢,可對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盡己所能……父親喜歡吃蜜棗和核桃,可我,吃到這些東西時並不能立即想到父親…… “母囓其指,負薪歸廬”,這樣神奇的心靈感應可能只能在孝子身上得到體現。古人說的有:“至誠感通”。《孝經》裡也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我想起小時候,奶奶和外婆去世時,母親都有感應。奶奶去世時,母親在家做家務事,我在旁邊玩,一件青色的衣服飄落到母親腳下,母親就說:“不好,你奶奶去世了。”果真,母親的話應驗了。外婆去世那天,母親也是突然對我說:“你外婆要走了!”當時我還不明白,幾個小時後,小舅家的表哥就來報喪了。這兩件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時沒有通訊工具,我不知道母親是怎樣知道的,現在終於知道了,是母親善良的天性、至誠的孝心感應到的。 而母親去世時,我卻渾然不知…… 不學傳統文化,不知道自己做人怎樣,也不知道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思考思考人生過得這樣苦究竟是什麽原因。 不學傳統文化,不知道生命的真實義是什麽,也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才會幸福快樂。 不學傳統文化,以為人生就是這樣的,在痛苦和煩惱中糾結掙扎,在得失沉浮中喜悅悲傷,歡笑哭泣,上演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戲。 不學傳統文化,總是身不由己,無法停下衝向慾望深淵的腳步,在無數的跌跌撞撞中只知道學著忍受痛苦,卻不知自己在背道而馳,忍受再多也無濟於事;在無數的磕磕碰碰中積攢了無數的恩恩怨怨,卻不知改變自己是最容易的事,退讓一步海闊天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不學傳統文化,世界只有自己的肉糰心這麼大,整天沉迷在個人的感情世界裡,沉迷在自己的喜怒哀樂裡,沉淪在五欲六塵、名利得失裡,沒有時間去想父母,沒有時間去想更多的人,不知道孝養父母的快樂是不用金錢就可以買到的,不知道禮讓他人幫助他人的快樂才是真正的、長久的快樂,不知道放下自己就是放下種種的煩惱痛苦,念念為他人著想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而且可以得到整個世界。 …… “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在我們學習了傳統文化後、學習了孝道後,我們應該知道該怎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曾參養志》的故事將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永不熄滅的導航燈。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