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优秀3篇)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篇一

《活教育与死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深入探讨,揭示了活教育和死教育之间的差异,引发了我对教育本质和目标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将传统的死教育与现代社会中追求活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对比。死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成绩的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机械性思维。而活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作者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指出了死教育的弊端并提出了追求活教育的必要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活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死教育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很难具备创新的能力。其次,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辨别真伪、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死教育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机械性的思维,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最后,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通过阅读《活教育与死教育》,我也意识到了死教育的弊端。死教育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得他们只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死教育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竞争压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深刻认识到了活教育与死教育之间的差异。活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死教育则是制约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桎梏。作为一名学生,我将积极追求活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取和应试成绩,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篇二

读完《活教育与死教育》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通过对活教育和死教育的对比,揭示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让我深思教育的真正意义。

在书中,作者将活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教育方式。而死教育则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成绩的追求。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作者指出了死教育的弊端和活教育的重要性。活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完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批判思维能力则是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重要能力。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了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然而,在现实中,死教育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应试教育的体制让学生追求高分数成为了唯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这使得学生们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仅仅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死教育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竞争压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深刻认识到了活教育与死教育之间的差异。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而死教育则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一名学生,我将积极追求活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和应试成绩,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我也呼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篇三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潘华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一、教与不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清代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二、学与不学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他还对活教育与死教育作了十大区别的对比。 活教育 死教育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孩子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四、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五、以爱以德来感化孩子。 六、孩子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七、课程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 八、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九、师生

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十、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孩子用耳听。 四、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五、以威以畏来约束孩子。 六、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孩子。 七、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孩子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八、孩子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 九、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十、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相关文章

西游记第九回读后感【精简5篇】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第九回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第九回读后感 篇1  神话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
读后感2012-02-04
西游记第九回读后感【精简5篇】

少年王冕读后感(最新4篇)

少年王冕读后感(一)我今天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少年王冕》。王冕是元末明初人,王冕七岁时父亲就死了,只能靠母亲做针线活供他读书。十岁时钱不够只好给邻居放牛挣钱。黄梅时节,王冕在树下休息,突然下起了雨,大雨...
读后感2014-05-01
少年王冕读后感(最新4篇)

观电影《鬼乡》有感(经典3篇)

“我们不应该羞愧,应该羞愧反省的是那些否认历史,拒绝反省的人” 最近,一部名为《鬼乡》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在韩国热映。首映一个多月以来,已经吸引超过355万人次观影,牢牢占据热度榜首位。牢记痛苦而屈辱的历...
读后感2011-08-03
观电影《鬼乡》有感(经典3篇)

红与黑的英文读后感【优秀3篇】

红与黑的英文读后感During my extracurricular time, I started reading The Red and The Black. It was a typical a...
读后感2019-01-02
红与黑的英文读后感【优秀3篇】

画风的优秀教案【优秀3篇】

授课时间: 2004年3月16日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读后感2019-03-08
画风的优秀教案【优秀3篇】

金斧头和银斧头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

《金斧头和银斧头》的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金斧头和银斧头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金斧头和银斧头故事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则非常短的小故事《金斧头和银斧头],文中...
读后感2014-06-08
金斧头和银斧头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