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3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一
《古文观止》是一本收录了许多古代经典文言文作品的书籍,它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窗口。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文的魅力和价值。
这本书中的作品跨越了几个世纪,涵盖了不同的文体和题材。其中有许多是我们熟知的名篇佳作,如《孟子》、《左传》、《论语》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欣赏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在《古文观止》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些寓言故事和小品文。这些作品往往通过简短的文字,却能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比如《孟子·告子上》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却道出了一个人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这种简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另外,在阅读《古文观止》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古代文人的写作技巧。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论语·学而》中的“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比“温故”和“知新”这两个词的意义,并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这句话更加生动有力。这些技巧对我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总的来说,《古文观止》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言文作品,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修养。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文的魅力和价值,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古文观止》将会继续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二
阅读《古文观止》,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本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经典文言文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古文观止》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记类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比如《左传》中的一些篇章,透过叙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这些作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
此外,《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散文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表达了对师德的崇高赞美和对师生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的深度和言辞的优美,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古文观止》,我也发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他们善于用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这让我对写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也希望能够像古代文人一样,用文字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的来说,阅读《古文观止》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古文的魅力和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集,更是一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宝库。我相信,《古文观止》将继续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三
关于《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篇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