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30年读后感(优秀3篇)
激荡30年读后感 篇一
《激荡30年》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纪实性作品,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解析,从而展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是不平凡而艰辛的,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始,一直到现代中国的经济腾飞,贯穿了整个30年的历程。作者通过描绘改革开放的背景、动因和目标,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成果,展示了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变革。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代代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阅读这本书,我被书中所揭示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所深深感动。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展示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闭塞贫困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不断追求进步的结果。
此外,书中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作者并不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着重强调了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这为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鉴的方向。
阅读完《激荡30年》,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肯定和展望。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目标,让中国的梦想成为现实。
激荡30年读后感 篇二
《激荡30年》是一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书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当时政策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壮丽景象。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详细地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现代中国的经济崛起,每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都得到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起步是困难的,但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阅读这本书,我被书中所揭示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震撼。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中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此外,书中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作者并不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心,就能够克服困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目标。
阅读完《激荡30年》,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肯定和展望。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国人民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
激荡30年读后感 篇三
激荡30年读后感
今天开始参加总公司举办的为期4天的学习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会议组给每个代表发了几本书,我被其中一本《激荡30年》所吸引。书的作者是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者,著有《大败局》、《被夸大的使命》等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冷俊的文笔,描绘了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也可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里面充满了刀光剑影,看了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1978年-2008年这30年间,我们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置身与改革的大潮中,有失落,有兴奋。很多曾经发生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如此荒谬和不可思议。
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知识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的大学之门,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招的20几个年轻人中有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也是1978年前后,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男人,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的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目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反革命。杨参加高考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后到美国继续深造。牟借了300元创办了公司,迅速致富,然而却在年近50再度入狱,至今在在武汉的监狱中日日读报。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因为参与了此类活动而锒铛入狱,出来后拼命自学,终于考取了全国律师牌,发誓为健全中国法制而奋斗。
这样关于人物命运的故事贯穿在整部书中。作者写到:“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记录和阅读。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格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白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矩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想想看,我们这代人谁没有经历过这30年的洗礼,时到今日,有些人在国企改制中被时代所淘汰,进入了退休养老的阶段,有些人被迫下海,经营着自己的一点小生意,有些人像书中描述的时代弄潮儿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至今还在继续打拼中。
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的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湾,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这一线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日落横贯整个华北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城,到积水潭,鼓楼一带嘎然而止,710年来,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它的无言流淌。”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
我曾经为我们这代人的境遇不平,在我们青春年华的大好之际,被下放到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回到城市又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工作之余继续参加文化补习,正在有点底气准备好好工作的时候,又面临国企改制,丢掉了铁饭碗,金饭碗,被抛进茫茫的大海中学游泳,为了生存吃尽苦头。
但是看了《激荡30年》我忽然为自己庆幸,能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其实是一种荣幸,我们的父辈可以跟我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燃情故事,我们也可以给我们的子孙讲述这样一个激荡岁月里发生的所有的激动人心的变革故事,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
四十不惑的吴晓
波象其他外国媒体记者一样写出了自己的史诗性大作《激荡三十年》,推荐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和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一读。关于中国企业的软肋有几点感触如下:第一,市场经济或者资本的冷血性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观念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偶尔有一两个能够冲破传统人情观念,严格执行资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够取得一点点成功。这样的管理措施在中国就叫严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个人。他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员工生产效率与个人收入的效益挂钩,所谓“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不过,即使到今天,对于很多国有的甚至是非国有的企业而言,这一招仍然是很灵光的。制度是冷血的,这种冷血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如果资本缺乏了逐利性,就会被中国传统的人情观念所堙没。所有的家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停滞不前,阻挡他们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对打天下的亲友们的安置问题!
第二,难得的一两个能够冲破人情观念的企业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个人的铁面,在小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如果这个企业规模一经放大,往往面临的是更大的失败。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难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同样以改革分配制度、严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头脑发热的马胜利疯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纸厂。有人认为,马胜利是缺乏战略思考,其实不然,在当时紧缺经济的形势下,马胜利即使没有战略思考,只要能够成功复制他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会成功的。但是,马胜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复制的,一者他的石家庄造纸厂不是靠制度在运营,实质上是靠个人的强势在运营,哪怕这种强势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除非到有一天,这种制度成为一种文化,马胜利才能复制他的模式。马胜利失败了,此后二十年,继续这种失败的比他的名气更大,比如华源,还有正在壮大的中国化工!
千万要记住,除非你的制度成为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在核心员工中融入血液,否则,所谓快速扩张,只不过是给人送钱而已。我从来也不相信,只靠换了别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业扭亏为盈!
第三,创新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永远的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此起彼伏,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偶尔抓住一次机会的,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几乎用手指头就可以计量!而要一再抓住机会,永远抓住机会,靠的毫无疑问是类似任正非一样的时刻处于冬天的心态,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没有。而以中国人乐于享受的天性,有几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企业家呢,我还没有看到。写到这里,我不禁打个冷战!
资本的冷血、社会范围的资本主义精神、永远没有安全感的进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这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