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建》观后感【通用4篇】
《梁益建》观后感 篇一
《梁益建》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下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主人公梁益建的坚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电影以梁益建作为主角,将观众带入了1970年代中国的大背景,那个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风气不太宽松,人们的生活还有很多限制。梁益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生活简单朴素,但是他内心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电影从他的视角出发,展示了他如何面对种种困境和挑战。
梁益建在电影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他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他的农田被征用,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与政府进行斗争。他组织了其他农民一起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个场景让我深受鼓舞,他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意识到,只要我们敢于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影中的梁益建还面临着其他的困境,比如他的妻子被错误判定为犯罪嫌疑人,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调查,并最终找到了真凶。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了正义而奋斗。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梁益建这个角色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他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意识到,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一切。他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只要我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为正义而奋斗。
总之,《梁益建》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故事,给了观众很多启示和思考。梁益建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他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梁益建》观后感 篇二
《梁益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通过讲述梁益建的故事,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电影以梁益建这个普通农民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面貌。梁益建的生活十分贫困,他勤劳努力,但是仍然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完善。梁益建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改革开放虽然给了人们更多的机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些人被边缘化,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个问题令我深思,我认为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电影中的梁益建是一个勇敢而坚韧的人。他不仅面对困境从不退缩,还积极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权益。他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深受鼓舞。在电影中,梁益建为了保护自己的农田,组织了其他农民一起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个场景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敢于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勇敢和坚韧,梁益建还展现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正义的追求。电影中,梁益建的妻子被错误判定为犯罪嫌疑人,他不仅没有放弃,而且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调查,最终找到了真凶。这个情节让我深受感动,梁益建为了自己的妻子和正义而奋斗,展现了一种真实而可贵的情感和品质。
观看《梁益建》后,我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故事,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舞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自己的权益和正义而奋斗。这部电影展现了普通人的力量和拼搏精神,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总之,《梁益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深思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完善,同时也让我明白,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部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为自己的权益和正义而奋斗,我们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梁益建》观后感 篇三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2月8日,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来自成都三医院的骨科医生梁益建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听众,现场掌声雷动。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多年来,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让患者得到重生。在患者眼中,他是华佗再世,而在同行眼中,是勇攀医学高峰的勇者。不断探索医学的边界,铸造了同行难以企及的医学高度。
央视颁奖词评价他: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我就是个小医生”
“我就是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益建说。这么多优秀的人,这么大的荣誉砸到自己身上,一开始他有点惶恐。
今年1月中旬,梁益建荣获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这个奖该给别人啊。”这是梁益建脑海里浮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但后来梁益建也想通了,奖项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但是更是一种责任。“这个奖不仅仅是给自己,更是代表医务工作者去领的一个奖。”
就在昨天,他亲自操刀,为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矫正的手术。手术从早上11点一直到下午4点多,时间达5个小时。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来自河北。正是在网络上得知梁益建的医术精湛,才不远千里来求医。“这是第二次手术,最后再做一次大手术,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复到了理想状态了。”整天围着手术台和患者转,动辄手术要长达10个小时,这个5小时的手术,对于梁益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术,昨天他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家里人正在等着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颁奖典礼。
“我治得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不多,沙哑的声音说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统计,2013年至2016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更多的人,正在因为遇到了梁益建,获得重生。
尽可能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唯一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
目前,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禁区,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区”,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从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梁益建成为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禁区说”的那个人。“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资料共享平台
《《梁益建》观后感》(https://)。2015年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梁益建》观后感 篇四
在治疗病例上,梁益建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据公开报道,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超过1000例
梁益建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职能范围之内的事,“做梦都没想到还能‘感动中国’”。自己只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是众多医生中的一个代表
“大美医生”梁益建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专攻重度脊柱畸形的截骨矫形手术。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先天性脊柱后凸、僵硬性脊柱侧弯的研究及手术矫正工作。经手术治疗完全矫正的脊柱畸形最重者为180°。获国家适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脊柱畸形手术学》。2008年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16年获“中国医师奖”、“大美医生”荣誉称号。
昨晚,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揭晓,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梁益建名列其中。他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让许多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获得新生。
每周一、周五,梁益建给数十名“天线宝宝”调校完头盆环牵引设备,脱下白大褂常常已经是晚上8点。回到家中,他必须打上两个小时太极拳,才就寝。
治驼背
量身打造“天线宝宝”设备
2月6日星期一,53岁的梁益建穿着白大褂走进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住院部医生办公室。才下午1点多,不少头上和腰上戴着金属铁环的病人已在此等候。他们穿戴的是头盆环牵引,是梁益建针对脊柱畸形患者量身打造的,这些患者因此被称为“天线宝宝”。走到排在第一的病人面前,梁益建伸出手指一比划笑着说:“又长高了几公分!”
拿出扳手,梁益建拧松病人头盆环上的螺母,拇指快速拨动螺丝,拉动金属杆,反复调整螺丝位置。此时的梁益建更像是一名维修工,医院的脊柱畸形患者都等着他和他的同事来“维修”,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小时。
四川话、普通话,梁益建每天都要随机切换。病房里,除了四川的病人,更多的是河北、云南、青海等外地病人,不少是通过QQ群、贴吧慕名而来。一位外地赶来的病人拿着片子找到了他。利用工作间隙,梁益建给对方分析起治疗方案。
说段子
治疗结束大家都脱胎换骨
脊柱畸形180°、190°,梁益建都敢接手。“现在对很多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年龄大的都不采用矫正的方式,因为存在风险。”梁益建说,但有的病人因为脊柱畸形已经影响到了心肺功能、消化功能,活下来都是问题。“现在不用呼吸机了吧?”云南来的张映清已经41岁,因病跑遍北京广州等地,最后在病友圈找到梁益建。经过治疗,已经摆脱了呼吸机。
站在梁益建旁边的普措来自青海玉树,今年才20岁,刚来的时候脊柱侧弯,现在已经比梁益建高出一个头。“我们这盛产美女帅哥啊!”梁益建总是会蹦出一些段子,“治疗结束回老家,大家都是脱胎换骨。”
“天线宝宝”的天线上,挂着一些彩色气球。原来,这是他们的“课后作业”,梁益建要求他们休息时锻炼肺活量,没事就吹气球。“6分钟爬完15楼。”梁益建“吓唬”自己的病人,让他们加快速度。张映清达不到这个速度,梁益建又会安慰她:“没得事,慢慢爬嘛!”
为了锻炼大家的肺活量,梁益建找来了音乐老师,每周二、周五,骨科活动室都会响起歌唱声。请老师的费用,一节课120元,是梁益建自己掏的腰包。他要求每个人去练习唱歌都必须签到。
做公益
从募捐到与公益组织合作
2008年2月,梁益建到盐源县
做医疗支援。泸沽湖畔,胸口几乎贴近大腿的伍才林引起了他的注意。征得医院同意,他将伍才林接到成都,经过13个小时手术,这名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平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原来身高不到130厘米,康复后达到178厘米。伍才林因此改名为“伍才立”。
2009年,木里县的患病小伙刘仁富向梁益建求助。“我一个医生,也没有多大能力。”梁益建直言,因为治疗费用的原因,有些爱莫能助。不过,他承诺:“等我有了钱就来接你治病。”于是,梁益建联手茶馆老板,在医院里搞起了募捐,碰到一些有钱的朋友,他也半开玩笑地招呼对方支持一下。过了一年,他筹够了治疗费用,开车到木里县将小刘接到成都治疗。
2013年,梁益建尝试与公益组织合作。目前在成都市三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受基金会捐助的达95%以上。从2013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三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
谈感言
只是做了医生职能内的事
从小痴迷武术的梁益建,学了28年太极拳。他的人生三大爱好被总结为“喝茶、太极、治驼背”。他会把病人的片子拍到手机上。如果第二天有手术,晚上在家,还要打开手机反复看。一直到晚上12点,他才会收起手机,到客厅打太极,一打就是两个小时。早上7点20分左右,他又出现在医院病房。说到太极,梁益建就滔滔不绝,还忍不住比划起动作来。“这里面学问可大,练了过后才知道啥子是无欲则刚。”
在治疗病例上,梁益建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据公开报道,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超过10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