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经典3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是作者李晓华的一本文字优美、思想深刻的作品。这本书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的故事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村的变革与中国女性的解放。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农村女性的处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农村的变革不只是表面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书中通过主人公小芳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农村青年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许。小芳的父亲是一名农民,他希望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业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着农村青年的共同心声。农村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与此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中国农村女性的解放与进步。小芳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孩,她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她积极参与家庭农场的经营,并通过农村电商将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独立。小芳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中国农村女性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农村的变革和农村女性的解放充满了希望。书中描绘的农村现实并不完美,但是通过小芳这个角色,我们看到了农村青年的追求和农村女性的进步。这种革命是静悄悄的,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我相信,在中国农村的发展进程中,农民和农村女性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努力将会改变农村的面貌,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二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带给我了许多思考和启示。通过主人公小芳的故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和农村女性的解放。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农村现状和问题,更让我明白了农村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小芳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革与发展。小芳的父亲希望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业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着农村青年的共同心声。同时,小芳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家庭农场的经营,并通过农村电商将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独立。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农村青年和农村女性的潜力和活力,他们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希望。
同时,这本书也揭示了中国农村女性的解放与进步。小芳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孩,她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她积极参与家庭农场的经营,并通过农村电商将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独立。小芳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中国农村女性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这种进步让我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我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变革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农村青年和农村女性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将会改变农村的面貌。我们应该关注农村的问题,支持农村的发展,为农村青年和农村女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女性的真正解放。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篇三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 说真的,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有时候也会钻研教材、研究课题,但总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可有时候又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有时候,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这是自己值得向佐教授学习的地方。 书中作者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佐教授提出,课堂不是光为了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认为是好课堂;反之,我们认为是沉闷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认真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我的教学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个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分亲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让他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和孩子一起感受最善良的心情。所以倾听是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礼貌,做为教师更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达到一种灵敏中的寂静状态,让“静中求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互启迪。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老师心里就很急,就直接或间接地把答案给孩子,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试想长期下去学生会有创新意识吗?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