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读后感【通用3篇】
《拉贝日记》读后感 篇一
《拉贝日记》是一本真实记录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犹太问题的书籍。通过作者拉贝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段黑暗历史,感受到人性的光明和黑暗的对立,同时也能对拉贝这位正直勇敢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拉贝是一位德国外交官,他在1937年被派往中国工作。在上海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并深受触动。他决定站出来,帮助那些无助的犹太难民。拉贝和他的妻子多尔蒂丝一起创建了“拉贝区”,为犹太人提供住所、食物和医疗援助。他们还为犹太人建立了一所学校,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希望。
通过《拉贝日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拉贝的坚定和无私。他面对纳粹的压力和威胁,毫不退缩地帮助犹太人,保护他们的权益。他的勇气和正义感令人敬佩,他的行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困难,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正义,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他人谋福祉。
另外,通过拉贝的日记,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忍。纳粹的迫害使得犹太人失去了家园和尊严,他们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拉贝的日记中记录了他亲眼目睹的暴行和苦难,这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怒。同时,拉贝也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善良和正义的存在,他为犹太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会有光明的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正义和善良。
总的来说,《拉贝日记》是一本非常打动人心的书籍。通过拉贝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明和黑暗的对立,也可以看到正义和善良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选择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拉贝的勇气和无私所震撼,同时也被那段历史中的黑暗所警示。我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和善良发声。
《拉贝日记》读后感 篇二
《拉贝日记》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作者拉贝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犹太问题,同时也能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选择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拉贝是一位德国外交官,在上海任职期间,他目睹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并决定站出来帮助那些无助的犹太难民。他创建了“拉贝区”,为犹太人提供住所、食物和医疗援助。他的行动令人敬佩,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拉贝的日记,我看到了人性的光明和黑暗的对立。纳粹的迫害使得犹太人失去了家园和尊严,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然而,面对这样的残暴,拉贝选择了站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行动证明了善良和正义的存在,也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会有光明的存在。
此外,拉贝的故事也让我深思选择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选择沉默和袖手旁观,只有少数人像拉贝一样勇敢地站出来。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拉贝的故事鼓励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为正义和善良发声。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犹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选择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拉贝的勇敢和无私令人敬佩,他的行动让人看到了善良和正义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选择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我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和善良发声。
《拉贝日记》读后感 篇三
读《拉贝日记》的过程是充满压抑的,有几次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跑到户外去呼吸几口来自和平世界的空气,只能这样才能去除我心中的阴霾。还好,我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
拉贝,一名德国西门子洋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以绅士的良知毅然留在南京,与其他数名外国人一道建立了战时临时安全区,尽可能地阻止和减少成千上万名难民遭受饥饿、疾病和日本战刀的威胁,挽救了无数人的尊严与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拉贝在中国的名气并不大,我想原因是因为他帮助的只是穷人,而穷人无力为他宣传。虽然他的事迹已拍成电影,但更多中国人记住的只是那五个字——南京大屠杀。在
我看来,这只是两个字——仇恨。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号称宽容忍让厚德的国家,宣传最多的却都是些仇恨的内容。洛克菲勒捐款建了协和医院,,庚子赔款退赔部分用于最早赴美的留学生,日本对华援助的ODA计划等等,这些内容鲜见于报端,倒是鼓动民族仇恨的文字最受欢迎。
拉贝是一名基督徒,是一名绅士,也许这是他做出如此善举的本因,但是这样说对他而言未免太不公平,毕竟不是每位绅士或基督徒都能做出这样的事。如果他是名佛教徒,我们可以说他有大慈悲大智慧,可惜他又不是。我只能说拉贝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一位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位有完全人格的真正的人。而相比之下,那些犯下兽行的占领军,不配这个“人”字;那些抛弃同胞而无动于衷的人,于“人”字也有欠缺;说得再远一点,那些虽然没做过什么坏事可骨子里仍盼望做一次占领军的人,也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