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精简3篇】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 篇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思考
《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反思教育的书籍,作者于永正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和观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他通过实际案例和教学经验,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他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引导者和激励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其次,作者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他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能力。他认为,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最后,作者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尊重和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他通过实际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个性化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他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激发他们的潜力和自信心。
通过阅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秉持这些理念,努力成为学生思考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 篇二: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于永正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和观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和心理的健康。他通过实际案例和教学经验,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商。他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情感的引导者和倾听者,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给予他们情感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作者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他强调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最后,作者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他通过实际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他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人文关怀的力量,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阅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我深刻认识到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秉持这些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 篇三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
最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多。我想就其中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过去的教学中,我在课堂里讲得太多,以致学生学语文不是那么地道。重全部学生,留时间给学生。
文中还讲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学法,我对其中的重情趣一节感触比较深。从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受到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讲到: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地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以前总是把差生,好学生分的很清楚,现在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 什么冰心说“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语文教学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关注点不同,内容有区别。我们初学者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哪怕一点,扎扎实实,实践下去,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