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作品读后感【优秀3篇】
白先勇作品读后感 篇一
《台北人》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让我深受触动。通过对台北城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白先勇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繁荣与疲惫,以及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失与坚守。
小说中的台北城市被描绘得生动而真实,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白先勇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台北的繁忙和喧嚣。然而,在这繁忙的城市中,人们却感到孤独和迷茫。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却往往在现实面前无法抉择。他们被城市的浮躁和物质的诱惑所困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种现象使我深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让人们更加迷失自我?在物质的丰富和城市的繁荣下,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他们有的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我,有的在事业中追逐成功,有的则在家庭和亲情中寻求安慰。他们的故事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成功与否?是金钱与地位?还是内心的平和与善良?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白先勇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关于人生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善良。
《台北人》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繁荣与疲惫,更探讨了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失与坚守。通过对台北城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白先勇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以及人生的意义。这本小说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善良。
白先勇作品读后感 篇二
《孽子》是白先勇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主人公沈从文一生的描写,白先勇展现了一个人在历史变革的时代中的坚守与追求。
小说中的沈从文是一个文化人,他痴迷于文学创作,不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面临着各种困境和选择。他在战乱年代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信念上,不断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他的坚持与执着向我展示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如何保持自我和追求梦想的力量。
除了对主人公的塑造,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先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战争、革命和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种历史背景使我对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意识到历史的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更是对每个人生活的冲击和改变。通过这种历史的故事,白先勇向读者传递了一个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孽子》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一生的描写和历史背景的展现,让我思考了坚守与追求的意义,以及历史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本小说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白先勇作品读后感 篇三
大二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了白先勇的散文集《第六只手指》,便深深地被他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朴实情感所打动。纵观他的很多作品, “情”是统领他作品的一个灵魂。掩卷长叹,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白先勇一个人在苍凉中阅历百味人生,品味人世间的种种情。
我喜欢白先勇的文字,他的文字有一种直逼人内心的穿透力,平常的话语却饱含着生命的温情。我喜欢他文章中的那种淡淡的伤感和那字里行间透出的真挚朴实的情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一篇《第六只手指》,这是一篇纪念作者的三姐的散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与痛楚。白先勇的三姐明姐,是一个善良得不设防的人,自小被聪明美丽的大姐、二姐的光芒所掩盖,在不受人注意中慢慢长大,得到的父母恩泽最少,却总愿把自己所有与家人分享的女子,长大后像姐姐们一样赴美读书。智力平庸、性格内向的她在太重的精神压力与环境压力下精神崩溃,后回家静养,从此智力停顿在小孩子的水平一直拒绝长大,在家人与亲友迟来的爱中快乐无忧地生活至四十几岁,染病而终。文中的明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像文中作者说的,“事实上明姐一直没有长大过,也拒绝长大,成人的世界,她不要进去。她的一生,其实只是她童真的无限延长,她一直是坐在地上拍手笑的那个小女孩。”明姐好像是不属于这一个肮脏、黑暗、世俗的世界的,她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单纯无私地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却没收获她自己所想要拥有的爱。看到文章的最后明姐死去的那一部分,在偌大教室里的我,心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是的,每一个女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有的是玫瑰,要在美丽的花坛中摇曵生姿;有的是蔷薇,要在墙头壁上层层叠叠;而有的,仅仅是一支野百合,只能在幽静的山谷中悄然开放,把衣香鬓影舞给有缘来临的清风白云慢慢观赏。明姐就是这样一支野百合,在孤寂中散发了自己所有的清香。白先勇对明姐的描述不多,没有华丽的辞藻与修饰,但我们从他那平淡如水的语言中,却感受到了他对明姐的那一份深深的留恋与挚爱。 白先勇用写作表达心灵无言的痛楚。白先勇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直觉得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情。我们经常在挣扎,人的内心都有不可言喻的痛,我想文学可以写出来。”所以阅读他的文章,总能窥探到他平静的外表下一颗不安隐痛的心。他的散文《树犹如此》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失去亡友王国祥的痛,痛彻心扉,却无药可救。“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整篇文章只称王国祥为朋友,然而字里行间却是相知相守的深情 。一份相知相惜了三十八年的友谊,突如其来复发的一场病,是两个人携手对抗病魔的开始。文中白先勇没有直说他的努力,而是用婉曲的手法写他为
了挚友,如何千里奔波求医。两人一同种植的http:///news/55ABD590FBBD8C7E.html
意大利柏树,在文中成了王国祥生命的象征。一场意外,让茂密的树
群像是缺了一角,随后王国祥不敌病魔撒手人间,留下白先勇一人孤零零的面对花园。在整篇文章中,最后一段的描写最让我感动,园中的花草在白先勇细心的复育下恢复了以往的荣景,但柏树群中的缺口却是他无法消弭的。如同他在文末所写的最后一句:“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这道裂痕,不只是存在他看得到的花园,更将他的心裂出一道渗血的伤痕,道尽了他与王国祥携手对抗天命仍然无助于事的无奈,道尽了王国祥的逝世是他无法忘记的痛。纵使再冷酷无情的人,阅读到这么深情的文字,也会为之动情。白先勇就是如此,将他所有细腻的感情都融入到文字之中,在无助的回忆与苍凉的人生中细数生命的温情,像读者展示他那复杂而又真实的内心世界。
白先勇在《寂寞的十七岁》这本书中,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人性中孤单、被遗忘的一面。主人公是一个十七岁的学生,因为他不会读书,所以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与疼爱,他的哥哥弟弟也不喜爱他。在家他是那样的孤独,在学校他也一样的孤独。他不知道要怎么和那些人交流,她们也不理他,他上课听不懂,但是没有人关注到他。他是那样的寂寞,他在那里讲着电话,说自己的生活真的没有意思,要是可以不剃头的话,他就要出家去当和尚了。他害怕同学的取笑,连考试都不敢去,但又无处可去,只能在公园里闲逛。在这里,白先勇将主人公置于群体的边缘。试想,当一个人找不到温暖找不到任何问候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样子?那跟处于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世界里有何不同?寂寞,是人性中的一个最脆弱的地方。十七岁,花样的年华,却充斥着寂寞的腐烂气息。白先勇心痛于主人公如此的遭遇,对这一份寂寞身同感受,可是,人怎么能不孤单呢?
淡淡的忧伤,纯真朴实的感情,这便是白先勇作品给我的最大的阅读感受。我喜爱他的作品,因为我触摸到了他作品中真实存在的情感,而这样一份真实的感情却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与血肉。白先勇是一名至情至圣的作家,纵使时光再匆忙,我相信他的作品将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