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彩3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在《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Don Norman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向读者展示了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应该如何理解用户需求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他指出,好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作者还强调了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些能力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发现用户的需求,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对设计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性。作者还探讨了设计师应该如何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以实现更好的设计结果。他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比如用户调研、原型设计和用户测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到设计心理学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外观和功能,还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只有真正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和方法,比如观察力、用户调研和原型设计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总之,《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深入探讨了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到实际设计中。这本书不仅对于设计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相信,通过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我们能够在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二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的探讨,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应该如何理解用户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Don Norman首先介绍了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他指出,好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作者通过对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研究,探讨了设计师应该如何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些能力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发现用户的需求,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设计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性。作者还讨论了设计师应该如何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以实现更好的设计结果。他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比如用户调研、原型设计和用户测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设计心理学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外观和功能,还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只有真正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和方法,比如观察力、用户调研和原型设计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总之,《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深入探讨了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到实际设计中。这本书不仅对于设计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相信,通过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我们能够在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三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 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 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 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 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 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 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 —— 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 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 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 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 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 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限制因素——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 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 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 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 ——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 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 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于汽车的标准化,在你学会开一辆车以后,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开什么样的车,都不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