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900字【经典3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900字 篇一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儒林(儒学家)为背景,通过对各个儒林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态和险恶嘴脸,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丰富的人性描写。我读完这部小说,深受触动,感悟颇深。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琴千金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最终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另一个主要人物黄世仁则是一个温文尔雅、有情有义的儒生,他在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实和鲜活,也让我对他们的命运和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情节所震撼。小说以琴千金的命运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情节展开,引人入胜。琴千金从一个贫困的家庭出身,经历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过程中,琴千金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她始终没有妥协,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个情节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让我明白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我被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所触动。小说以儒林为背景,通过对各种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态和险恶嘴脸。在小说中,有许多人物都是虚伪、奸诈和贪婪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这种社会现实的揭示,让我深感社会的黑暗和复杂,也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不完美。同时,通过对儒林人物的描写,小说也对当时的儒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引发了我对儒学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通过对儒林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社会现实,给人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努力向前,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从《儒林外史》中获得的最大收获。
《儒林外史》读后感900字 篇三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900字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科举录取的规则: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用《四书》、《五经》、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当晚,天上就出现了“贯索犯文昌”的奇观。随后,一百多个小星星向东南方向坠去。
贯索象征牢狱,文昌象征文运,古人以天比人,“贯索犯文昌”,预示文人有灾,而后则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维持文运。王冕不愧为奇才,纵观《儒林外史》,的确与之相符……
科举在明代的确危机四伏。文人为了参加科举、中进士及第,不择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写八股文这一条做官的途径,把其他的处世准则看轻了。于是,有些人不满
于此规章制度,走出了这个名叫“科举”的怪圈,涌现出了一批可能当时被众人所误解的名士——虞博士,淡泊名利,进士及第却丝毫不留恋官场;杜少卿,乐善好施,看重道义,对官人们嗤之以鼻;凤四老爹,为人行侠仗义……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如此,但有些人对他们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为“杜家第一败家子”、“专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这些下等人来往,没有一个正经朋友”甚至连杜少卿的父亲这样爱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变了味儿:“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讨好百姓,‘敦孝悌,劝桑农’之类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话经常挂在嘴边上,惹得上司不高兴,官也丢了。”为什么杜少卿让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亲口说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实学,就应该中举当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对,原因还是科举!中举,甚至进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头地,这才是当时民众的普遍看法,书中就有证据:马先生告诫匡超人“要以举业为主”“人生在世,只有举业可以出头,没了举业,就一事无成”;鲁编修教育女儿“要是八股文不好,没有讲究,不管你做什么东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禅、邪门歪道!”所以,随后该才女评价蘧公孙“误了我的终生”也不足为奇了。科举对当时的人真的很重要,“周进倒龙门”、“范进中举”就是很好的证明。
既然科举对当时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只要剖析一下科举,就能知道该时间段的'历史潮流。科举对外在的危害开篇就提到了,那么科举自身有没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进试卷的周进在书中的一段话:“原来他的文字得看好几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可见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评价一针见血,充分地揭露了科举自身的黑暗面。中举可以出人头地,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书上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景江兰说:“你们所说的考科举中进士,是为名,还是为利呢?”大家都说:“是为名。”景江兰说:“赵爷虽然没有中进士,但外面的诗选上刻着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进士的名声大得多呢!”众人都笑了。读到这儿,我也笑了。
不管从隨到清活了两千多年的老寿星——科举,对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希望现在的素质教育能早些完成,这既能帮助学子们脱离学习的苦海,也能帮助国家培养时代的栋梁!
坐在书桌旁,打开清秀的《儒林外史》,任凭书香溢满整个院落。书香伴着我的思绪,,轻轻地、自由地飞翔,撷一朵知识的彩云,牢牢地贴在心间。《儒林外史》,真的给了我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