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优选3篇】
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篇一
《廉泉清风》是一本以廉泉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廉泉的风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廉泉的风土人情和廉政风气。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一曲廉泉唱清风的力量。
廉泉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使我仿佛置身于廉泉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廉泉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见底,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廉泉的人民也和这片土地一样清廉正直,勤劳朴实。他们崇尚廉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风。
廉泉的廉政风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廉泉的官员们,展现了他们对廉政的追求和坚守。他们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廉泉的官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廉政的重要性,为人民树立了榜样。同时,廉泉的百姓们也受到了廉政的影响,他们以诚信为本,守法纳税,共同营造了廉泉的良好社会氛围。
读完《廉泉清风》,我深深感受到了一曲廉泉唱清风的力量。廉泉以其美丽的风景和廉政的风气,让我对廉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廉政不仅仅是官员们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以廉廉洁自守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廉泉的风景和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能够向廉泉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唱响清风,为社会的廉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篇二
《廉泉清风》是一部以廉泉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廉泉的风土人情和廉政风气,展现了廉泉人民的崇尚廉洁、追求清廉的精神风貌。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被小说中的一曲廉泉唱清风所感动。
小说中描写的廉泉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人民风雅。廉泉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廉泉的人民和这片土地一样,廉洁正直,勤劳朴实。他们追求廉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风。
廉泉的廉政风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廉泉官员们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廉政的理念,为人民树立了榜样。廉泉的百姓们也受到了廉政的影响,他们守法纳税,以诚信为本,共同营造了廉泉的良好社会氛围。
读完《廉泉清风》,我深深感受到了一曲廉泉唱清风的力量。廉泉的风景和廉政的风气让我对廉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廉政不仅仅是官员们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以廉洁自守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生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廉泉的风景和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能够向廉泉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唱响清风,为社会的廉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廉泉的精神风貌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要坚守廉洁的原则,做一个廉洁正直的公民。
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篇三
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一曲廉泉唱清风
——读《廉泉清风》有感
邱劲松
在"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
,笔者挑灯夜读《廉泉清风》一书。《廉泉清风》翔实介绍了连州的历代清官廉洁从政的励志故事。伴着淡淡的墨香,一个个连州历代清官的形象眼前浮现,一股股廉洁清风扑面而来……读《廉泉清风》,我读懂了"廉泉之源"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写《爱莲说》一文而名扬天下,《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初为分宁主簿,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知郴州,后为转运判官。一生清正为官,传为佳话。据记载,周敦颐在任广南通路转运判官期间,曾两次来连州巡视,见巾峰山下的荆楚古道边潺流不绝、清冽甘甜的泉水,联想自己的经历和连州的刘禹锡、刘瞻、石文德、黄匪躬等清官,睹物言志,感若泉涌,奋然写下"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请石匠凿刻于泉边的岩石上。千百年来,"廉泉之源"以其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既昭古人,又示来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官者修身励志,勤政为民。
读《廉泉清风》,我感怀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炙热情怀。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任刺史,当时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社稷百姓心怀厚爱,一方面又对当时朝廷腐败深恶痛绝,觉报国无门,心怀不悦。在连州,"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的优美自然景色和"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刘禹锡《吏隐亭》)的淳朴民风感染了他,让他立下要在连州大做好事实事的雄心壮志。
刘禹锡任连州任刺史近五年之久,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中写道:"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於壁端,宰臣王晄、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於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禺载於歌谣……余不佞,从群公之後". 文中"功利存乎人民"是刘禹锡连州发出的为官宣言,刘禹锡托文言志,表明自己要以四位贤吏清官为榜样,要有所作为,做一代清官。刘禹锡在连州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使连州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教连州农民以机械吸水灌溉农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编辑医书《传信方》,救世济民。他躬身农耕,体恤民情,为加强了瑶、汉两民族的团结,他还经常深入连州瑶区,与瑶民们一齐劳作和娱乐,写下《莫徭歌》、《蛮子歌》、《插秧歌》等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他兴学重教,带动连州文化走向兴盛,他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后来刘景的儿子刘瞻亦高中进士,官至宰相。在唐宋时期,广东进士共175人,连州就占55人,由此,史上有"连州科第甲通省"之美誉。
因着刘禹锡的名气和连州文风之大振,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趋之若鹜,赴连州求学,湘南的儒生周鲁儒、吴越儒生曹璩都是刘禹锡的得意门生。刘禹锡开启了连州一代文风,清代学者杨楚枝高度评价说:"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另外,刘禹锡重修海阳湖和燕喜园,既为连州人民提供休憩的好去处,又为连州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更为后人所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刘瞻"却四方之赂"的壮举喝彩!
刘瞻,字几之,连州人,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宰相。在宰相任上,刘瞻为拯救300多无辜性命而向皇帝冒死直谏,获罪被远贬荆南。刘瞻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行为光照后人;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入阁为相的,翰林学士郑畂在他被罢免宰相的诏书上写道:"(刘瞻)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堂堂宰相,连几亩宅地均不属己有,足见其之清廉。唐咸通年间,唐僖宗重新起用刘瞻为宰相,朝野上下对此一片欢欣。《资治通鉴》还有这样的记载:"瞻之贬也,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之,改期,由他道而入……".刘瞻重被起用,百姓载歌载舞迎接,他却执意避开这份荣耀,足见他低调的为人。刘瞻故后,葬于巾峰山上,后人在燕喜园里修建"刘几之祠"以念之,一代贤相的的动人故事在其故乡代代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曹镐植竹筑建清风楼、黄匪躬"一挹清风"、徐常筑亭修德、石文德冒死上谏的故事击掌!
明弘志十年(公元1497年),连州知州曹镐在州衙侧边修建"清风楼",楼的周围只植种竹子,其它花草一概不种。竹是君子的化身,彰显气节,象征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的精神。曹镐植竹寄清廉,表心志。据记载,他在连州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口碑极佳,"离任之日,州人攀辕涕泣者数百人".北宋元祐年间,连州知州徐常在燕喜园里建一亭子,徐常取《易·井》六卦辞"井收,勿幕"之义,将亭取名"勿幕亭"(后改名为流杯亭),并题写《勿幕亭记》,文中以井和泉的'关系,比喻道和德的道理,赞美"德"和"清".徐常筑亭以修德,为后人所传颂。黄匪躬为连州鹅岗村人,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任江西幕奏记,楚王马殷慕其诗才,于黄匪躬奉命出使楚国时,欲以减免鹅岗村的赋税徭役作为见面礼,黄不受,马曰:"老夫尝恐不一挹清风,今幸得见之,唯恐不足以奉汤沐……"黄答道:"志大重忧国,恩深岂顾家",以抒发襟怀。黄匪躬去世后,后人在他家乡建"清风祠",在燕喜园建"慕黄堂"以念之。
石文德,连州沙坊村人,五代十国时期楚国水部员外郎。石文德见楚王马希范生性奢侈,铺张浪费,便上书劝谏:"夫农为民本,食为民天,今广取皮革,牛囤虚空,耕民逃窜,转为强盗……",楚王见石文德伤了自己的面子,将石文德贬为融州副使,不久石文德辞官归隐家乡,立"耕读传家"为家训,带动族人勤耕种,苦读书。他开垦良田数十亩,特设10亩为"祭祀纪念田"租赁出去,其收入供族中弟子求学所用。家训流传千百年,沙坊村积淀了厚重的耕读文化,成为振兴家族的精神内核,从此,石氏家族文运兴盛,人才辈出。
读《廉泉清风》,我还阅读了宋代连州知州何坦"惟俭足以养廉"、明代连州知州余勉学"凿井泽民"、明代连州太守徐美"勤政为民,官声载道"、明代连州籍官员曾象乾勇除奸臣以保廉等廉政故事。《廉泉清风》中一个个鲜活的正面人物形象让我想起焦裕禄、孔繁森等近代从政楷模,想起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下,全国上下正掀起轰轰烈烈的"两学一做"热潮。"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勤政为民之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公务员,我们一定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开卷有益",读一本书,就是读一段历史,读一种文化。品读《廉泉清风》,让我沉思,催我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