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后感2000字【推荐3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2000字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名著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观点。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和重要性。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观点。在这个观点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重复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个观点使我认识到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
另外,《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也强调了人际交往和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观点,即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纯粹而淡薄,不应该受到私利和功名的干扰。这个观点使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不应该为了私利而互相欺骗和利用。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人际关系和交往。
通过阅读《论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往往采用启发式的方法,通过提问和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这个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我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名著读后感2000字 篇二
《西方教育史》是一本介绍西方教育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对西方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我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西方教育史》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一种全面培养人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德育和体育的培养。而在古罗马,教育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技能。通过对这些古代教育的了解,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过程,既要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有品德和修养的培养。
此外,通过《西方教育史》我还了解到了中世纪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虔诚的基督徒。这种教育注重信仰和灵魂的培养,但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实际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这一时期教育的了解,我认识到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宗教信仰和精神修养,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技能。
通过对《西方教育史》的阅读,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西方教育史》,我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拓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全面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教育名著读后感2000字 篇三
范文一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范文二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
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教育名著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