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翚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的名人故事(推荐3篇)
董良翚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的名人故事 篇一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有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山上居住着一个叫董良翚的年轻人和他的父亲。董良翚的父亲是当地的名人,因为他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矿石,使得村庄的经济得以发展壮大。
董良翚的父亲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他从小就教导儿子要诚实守信,努力奋斗,不贪图享乐。他告诉董良翚,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勤俭节约,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让家乡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董良翚的父亲经常带着他到山上采矿,教他认识各种矿石,了解矿石的用途和价值。他告诉董良翚,矿藏丰富的大山是他们的宝藏,要好好保护山上的资源,不能随意破坏山体,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良翚逐渐长大成人,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了一名矿业工程师。他沿着父亲的教诲,努力工作,勤俭节约,不贪图享乐,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利用先进的技术,保护山上的矿藏资源,使得村庄的矿业产值不断增长,为家乡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良翚的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上的名人,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乡带来了美好的未来。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只有保护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董良翚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的名人故事 篇二
董良翚的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上的名人,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乡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他的故事在村庄中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董良翚的父亲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矿石,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把这份财富视为家乡的宝藏,用心保护和利用。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矿石的开采技术,使得矿业产值不断增长,为村庄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董良翚的父亲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矿业工程师,还是一位深受村民尊敬和爱戴的领袖。他关心村庄的发展,帮助贫困家庭,支持教育事业,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行为感染着周围的人们,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良翚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事业,用爱心和关怀感染了周围的人们。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村庄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让家乡变得更加繁荣和美好。
董良翚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的名人故事 篇三
董良翚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的名人故事
父亲从不向我们炫耀自己的辉煌经历
忆及董老,话题自然首先从“一大”谈起。在记者想来,董老当年亲身参与了那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变”,必然会对儿女们津津乐道地忆及当时的种种情景,但董良翚的回答却令记者吃惊。董良翚说,父亲这个人从不跟子女谈及包括参加“一大”在内的他的种种辉煌经历,父亲的一些经历她都是从旁人那儿得知的。
为了说明董老从不谈及自己的辉煌经历,董良翚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在北京第一次有了有轨电车时,第一天,兴奋的董良翚就去痛痛快快坐了一次。回家后她就向董老“炫耀”:“我坐过电车了。”本想董老会问问她坐电车的感觉,未料董老竟淡淡一笑:“我也坐过。”当时董良翚是打破脑袋也不信,直到董老告诉她那是1945年董老作为解放区惟一代表去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坐的,董良翚才对父亲的这一段经历有了些了解。
父亲把自己比作一块抹布,随时等待着为党做贡献
“父亲从没对我们子女有什么特殊要求,也没限制我们必须在哪个领域发展,但父亲却常常教导我们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董良翚在回忆董老对自己的教诲时总忘不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董良翚在董老办公室缠着董老聊天。聊着聊着董老茶壶内的水没了,董良翚忙拿暖瓶续水,但一个不小心把水洒在办公桌上。董良翚忙又取来一块抹布,擦桌面上的水迹。这时,董老瞟了一眼抹布,抬头盯着董良翚:“我常说我是一块抹布,你看?”董老稍稍一扬下颌,示意董良翚注意自己手中的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见董良翚依然不以为然,董老又说道:“你看不起它?你现在不是正用它抹桌子吗?抹布也是有用的哟!”
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就是董老一生的光辉体现。
董良翚兄妹三个名字中都带羽字,意寓父亲渴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
初一见到“翚”字,记者心里一惊,这个字怎么念呢?待听到董良翚的.一番解释后方知其中的深意。原来董老一生特别关心中国的科技发展,早在解放前,董老就一直梦想着中国可以自己造飞机上天。于是他便给他的3个子女均取了个带“羽”字的名字,意寓他的这一愿望早日实现;于是,董老3个子女的名字就分别为董良羽(老大)、董良翚(音“huī”,老二)、董良翮(音“hé”,老三)。
建国后,董老更是极力关注科技的发展。他关心当时人民币含金量低,提出要加强开采金矿;后来又拖着年迈之躯去找有关科学家谈如何发挥超声波的作用。
自寿诗中蕴含父亲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永不动摇
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的董老写得一手好诗,据统计,董老一生留下的诗作达1000余首,而这其中最为人们所熟识的就是那首自寿诗了。
1975年3月5日,为董老虚岁90诞辰。此时董老已沉疴不起,他谨遵七届二中全会党内禁止做寿之规定,仅于床榻赋《九十初度》一首,为一生写照: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写罢此诗,董老将董良翚兄妹3人叫到床前,细细解读每句诗中蕴含的深意。尤其在讲到最后一句时,董老感慨万千,他一生深信: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前途一定会无限美好。
父亲没有八小时以外
记者非常关心董老在业余时间都有什么爱好,但问及董良翚时,她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八小时以外》杂志社曾向董良翚约稿,要求写一下董老“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但董良翚婉言拒绝了这次约稿,理由很简单:董老根本没有什么“八小时以外”。
董良翚回忆说,董老就是平时闲下来出去散步,也要手拿拐杖,待半路坐下来休息时就拿拐杖在地上比划着写写字;即使是在北戴河海滩度假,他也不停地用手指在沙滩上写这写那。
“父亲像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我却只看到了花和草。”
采访即将结束时,董良翚不无遗憾地说道:“我就好像在一座大山旁边,只能看见花和草,但山中贮藏的丰富矿藏却没怎么看清。”
的确,董良翚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是董老那辉煌壮丽革命生涯中的几片浪花,但从这些小事中我们更能深深感受到董老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董良翚最后认为本报采访“一大”代表后人,借此弘扬“一大”代表革命精神的活动搞得很好,并鼓励本报将这组报道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