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精彩3篇)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篇一
梁思礼,一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熟知,但却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思礼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思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航天事业的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各种相关知识,最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在大学期间,梁思礼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和专业技能,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被选送到国家航天局参与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实践。
梁思礼在国家航天局工作期间,积极参与各项航天任务的研究和实践,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他曾参与过多次航天飞行任务,包括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太空站的建设等。在这些任务中,梁思礼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航天任务中的卓越表现,梁思礼还是一位勤勉好学的科研工作者。他不断钻研航天技术,致力于提高中国航天事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他曾多次在国际航天领域发表论文,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梁思礼以他的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彰显了一名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面旗帜。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激励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国航天强国梦不懈努力。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篇二
梁思礼,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航天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的奋斗,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
梁思礼的一生都在航天事业中度过,他将全部心血和热情都投入到这个领域中。他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始终保持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在航天事业中屡创佳绩。
梁思礼在航天任务中所展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赞誉。他善于团结他人,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在他的带领下,一项项航天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梁思礼的故事告诉我们,航天事业需要的不仅是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更需要的是航天人的担当和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一名可歌可泣的航天英雄。
梁思礼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为实现中国航天强国梦而不懈努力。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位伟大的航天人,向他学习,传承并发扬航天人的优秀品质,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篇三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梁思礼说,“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基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上自豪和光荣。”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致敬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梁思礼(1924.8.24—2016.4.14),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屡经磨难,不改航天报国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旧金山出发,船上500多名旅客,
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然,刚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也在其中。
少年梁思礼
然而,“梁启超之子”带给梁思礼的除了荣耀和尊重,在特殊年代,也带给他许多的委屈和磨难。“三反”、“五反”运动给了满腔热忱的梁思礼第一个打击——母亲卖掉家中老宅的积蓄,成了梁思礼被揭发有经济问题的证据。1952年5月1日,爱好音乐的梁思礼哼唱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却被剃光了头发,坐在铺盖卷上,绝望地等待着去坐牢。“去坐牢?!”他心里五味杂陈……
后来,组织终于查清了问题,时为邮电部副部长的王诤更是在部里全体大会上为他平反。起起伏伏,梁思礼没有怨忿,他感受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此他产生了入党的念头。
1956年,是梁老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这一年,国家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导弹,学自动化出身的他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50多年的航天人生让他骄傲。
正当梁思礼埋头实验时,又一场政治运动袭来。1965年的“四清”,由于父亲的缘故,他一直下不了楼,不停地作检讨。至今梁思礼还保留着当时写的一份80多页的.检讨手稿。
由于熟悉情况,梁思礼终于还是被派往基地继续科研。在基地的紧张工作让梁思礼暂时躲过了冲击,但母亲被抄了家。尽管梁思礼十分挂念母亲的安危,最后还是决定沉下心,一心一意把“两弹结合试验”这个国家头等大事做好再说。
心血浇灌出了成绩,中近程地地导弹(改进型)与原子弹结合实验成功了。梁思礼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转到了远程运载火箭的预先研究上……
可是回到北京,等待他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又一波的冲击。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被称为“保皇党的孝子贤孙”,立了专案,梁思成、梁思庄、梁思懿、梁思达、梁思宁几位兄姐已经被关进了牛棚。
梁思礼因为受到周总理的保护,没有受到更多迫害。整个“文革”期间,梁思礼时时处于可能被揪出去、被惩罚的状态,“惶惶不可终日”是他那几年的真切感受。
“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躲过去了。”很多人见到这位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都会禁不住为他鸣不平。
“什么话?!你为什么这么说?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对于现在在海外留学的人,我想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
失败成就的“可靠”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工程,梁思礼注入了太多心血。虽然赢得过许多荣誉,但每每被他提及的,却是“东风二号”的失败。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规划以后,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方面的研制,并从其他单位抽调了梁思礼等30多位专家和143名大学生,白手起家。梁思礼回忆:“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讨论问题
1957年中苏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在“1059”仿制上处处设卡。1960 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但是无论多么艰苦,我们也要继续干下去!”仿制工作极其困难,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1960年11月5日‘1059’发射成功,也就是后来被命名的‘东风一号’。在梁思礼的回忆中,“东风一号”的成功被简单带过,“东风二号”的失败却历历在目:“1960年,我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开始自行设计我国的第一个中近程地地导弹,射程比‘1059’远一倍。因为最初的设计基本上没有脱离苏式框架,所以研究进展很快,1962 年初,‘东风二号’导弹就已经完成。”
21日9时5分,“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因为里面的推进剂装得满满的,导弹落地后炸起了一个蘑菇云,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
这次失败对大家打击很大。“但是我认为,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正因为失败后做了大量工作,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好事,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不难查到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8次获得成功。
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思礼一生报国,虽屡经磨难,但矢志不改,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耀。梁思礼一直把国家这个大“家”放在第一位,作为儿女,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对这个“家”,他始终不离不弃。
这位不平凡的老人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他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梁思礼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