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难忘的事敲瓦爿作文【通用3篇】
一件难忘的事敲瓦爿作文 篇一
小时候,每到春节期间,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那一年一度的瓦罐敲击活动。瓦罐敲击是我家乡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通过敲击瓦罐可以祈求平安和好运。而对于我来说,这项活动更是充满了乐趣和回忆。
记得有一年,春节的前一天,我和家人一起来到村子里的广场,等待着瓦罐敲击的开始。当瓦罐被摆放在广场中央时,孩子们的欢呼声顿时响彻整个村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木棒,跃跃欲试地准备敲击瓦罐。在我敲击的过程中,瓦罐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在回应着我的努力。我感到一股力量从心底涌现,让我更加专注和投入地参与其中。
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瓦罐敲击活动进入了高潮。大家纷纷加入到敲击的行列中,场面热闹非凡。我看着周围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受到了团结和喜悦的力量。这一刻,我明白了瓦罐敲击不仅仅是一项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当夜幕降临,瓦罐敲击活动渐渐结束。我看着那些被敲击得千疮百孔的瓦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些瓦罐虽然已经破碎,但它们传递出的祈愿和祝福却是永恒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份来自传统习俗的力量,也更加珍惜这一份难得的回忆。
一件难忘的事敲瓦爿作文 篇二
瓦罐敲击活动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每年春节期间,家乡的村庄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让人们共同参与,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文化。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敲击活动,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洗礼。
有一年,我特别积极地参与到瓦罐敲击活动中。当我拿着木棒敲击瓦罐时,我能感受到瓦罐发出的声音带来的震动,仿佛在传递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我闭上双眼,专心致志地敲击着瓦罐,内心充满了虔诚和祈愿。这一刻,我仿佛与传统习俗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随着敲击声的不断响起,我感到一种愉悦和满足。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氛围中,我与家乡的乡亲们共同分享着快乐和团结。这种团结的力量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也让我更加珍惜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乡土情怀。
瓦罐敲击活动结束后,我回味着这一次难忘的经历,感到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感动。那些破碎的瓦罐虽然已经不再完整,但它们传递出的祝福和希望却是永恒的。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份来自传统习俗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
一件难忘的事敲瓦爿作文 篇三
一件难忘的事敲瓦爿作文
人们总把小型的好友聚餐称为"敲瓦爿",我不明白这名词是怎么得来的,因为聚餐吃东西时,桌上既没放着瓦爿,更谈不上"敲"。胡乱猜想,许是从儿时的玩耍得的名。那种小孩游戏,恐怕所有的人幼时都玩过。从书上看,许多地方称之为"过家家",而我们宁波话却不这样叫。它读作"摆乃碗"三个音,我却不知道该用什么字表达才正确。男孩女孩在一起,采来树叶当青菜,捡来石子作肉块,撮点沙子算米饭,如果找到几个楝树果,就可以算是水果了。当然还分配了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谁当哥哥谁作姐姐,然后掬来清水权作美酒,"一家子"开开心心用起餐来。筷子是用细竹枝充当,而碗呢,无论是盛菜、装饭还是斟酒,一律用瓦爿代替。莫非儿时玩耍可以用瓦爿代碗,长大后动真格的,就反过来把碗碟当瓦爿敲了?
其实,"摆乃碗"也不是绝对虚拟,如果有条件,还是会有它"现实主义"的时候。记得我童年时就曾有过一次,一个小伙伴搞到两只麻雀,大家商量着,从家里偷来童车牌火柴,就在野外捡点枯枝点着了,拿这连毛都没褪过的麻雀烧烤起来。当不知是香还是臭的焦味很浓很浓时,就灭了火肢解麻雀。我分到一条腿,咬了一口,好象还有点生,就丢掉了。
读大学时就有了比较正式的一次敲瓦爿。虽然当时每个同学条件都艰苦,但是在放寒假返家时,全寝室就约好,下学期回校,每人带点吃的来。后来我连自己带的什么都忘了,但是从宁海来的冯同学带的东西却永远忘不了--他带的是长街蛏子。按照一般吃法,蛏子是用沸水汆熟的,而冯同学却用盐炒。从小长在海边的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蛏子,也从来没吃到那么好吃的味道--这盐炒蛏子,嚼下去有点劲道,鲜香中还带有一点甜味。
后来我在两所中学工作都有过敲瓦爿的经历。全教研组同事一起,一年"敲"那么一两次,小菜小酒,轮流在各人家,这其中的快乐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在C中学,全组同仁曾一起在冬至节吃"浆板汤果",一位老师家里杀了狗,也曾请全组共享。在B中学,因为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敲瓦爿时,每个人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更使餐桌上具有多种风味,让大家同时领略到南北东西不同特色。那忙忙碌碌啊,下班后分头准备,买菜、洗菜、下厨、整理餐具,每个人都有活干。坐下来吃了,也还是热闹,有赞扬这个菜好批评那个菜不好的`,有找借口叫谁表演节目的,有把谁谁平时的"名言"抖落出来取笑的。难忘的小插曲也还能想起几个。
一次,一位老师去河里洗菜,回来时,却少了一条鲳鱼,问他,他说,有一个成语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问他什么成语,他说:"如鱼得水。""此话怎讲?""我把鱼放在河里洗,它碰到水高兴极了。我一不留神,它就自己去游山玩水了。"实在是强词夺理!鲳鱼是海鱼,而且从来没买到过活的,怎么会在河里逃走?分明是他不小心让鱼掉下水了。于是就罚他酒。可是这位老师是海量,哪里罚得倒他?
又一次,餐桌上菜差不多上齐时,忽然发现缺了蟹!买菜的老师分明记得是买了的,而且价钱比别的菜都贵,怎么会不见了?于是回忆起来,当时付了钱,却把整袋蟹遗忘在水产贩子的摊头上了!还能不能拿回来?眼看"瓦爿"就要开"敲",而且室外正"北风那个吹",可是没办法,粗心的买菜者只得邀了一位伴,顶着寒风骑自行车去菜场碰运气,心里明知是不可能要回来了--价值几十元呢,况且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谁还会为你留着?可是半小时后,两位老师喜滋滋地回来,车把上挂着那一袋蟹。大家连忙发感慨:天下还是好人多啊!
还有一次,喝的是绍兴老酒。安徽来的Z老师觉着这酒味道好,且口味较善,就多喝了几杯。可是就在他兴致勃勃大叫大嚷时,忽然感觉到酒劲儿上来了,于是他不断感慨着浙江的"黄酒文化,厉害啊!"只是感慨不了几声,他就昏昏然进入醉乡,不得不边喊着"我能行,我没醉",边跌跌撞撞地让我们陪上三轮车,扶进他的宿舍。
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许是组里人多了,一个同事的居室难以容纳,许是口袋里钱多了点想尝尝被服务的滋味,总之,我们的"瓦爿"从家中敲到了饭店里。这样一来,花样就多了,这次是酸菜鱼,那次是烤鹅翅,下回吃小龙虾,再下趟尝羊肉泡馍…不但可选择不同风味,而且,省却了小菜场里的讨价还价,免去了水龙头前的洗洗涮涮,没有了煤气灶上的油烟弥漫。大家这才体会到了被服务的多滋多味、省心省力,觥筹交错之间,更多了一分轻松。
不过,同事们闲坐之时,还是会追忆最初的敲瓦爿,记起当年的每一个细节。说到底,大家并不觉得自己动手是一件苦事,那是因为,吃的乐趣不全在于吃,正像如今人们热衷于野炊、烧烤,醉心于采摘、捕捉--人人七手八脚的,也别有一番情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