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由来(精选3篇)
常见历史典故由来 篇一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典故中,有许多故事都源于历史的真实事件,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些常见典故的由来。
1.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刘备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用假船借箭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刘备在与曹操作战时,箭矢用尽,刘备便派人做了一些假船,然后将这些假船开到曹军的箭雨中,故意让曹军射箭,然后将箭头折断拿回来,借给自己的军队使用。这样一来,刘备就成功地借到了箭,增强了自己的战斗力,最终获得了胜利。
2.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这个典故来自于《庄子·齐物论》,讲述了东施效仿西施妩媚的故事。东施是一个美丽而不得宠的女子,她看到西施得宠后,便效仿西施的妩媚神态,希望也能得到赏识。然而,由于东施不是本来的风格,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嘲讽和不满。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风格,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讲述了唇齿相依的道理。比如在战争中,如果一个国家的唇亡,也就是指它的邻国遭受到了敌对势力的侵略,那么这个国家的齿就会感受到寒冷,也就是说它自己也会受到影响。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邻邦关系密切,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遭受到威胁,那么周边国家也会受到牵连。
常见历史典故由来 篇二
继续探究历史典故的由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些典故背后的历史故事。
4. 木马计
"木马计"这个典故源自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讲述了希腊人利用木马计成功攻占特洛伊城的故事。特洛伊城围困多年未能攻破,希腊人便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藏兵于内,然后将木马留在特洛伊城外,自己撤退。特洛伊人见木马形状美观,便将其搬入城中作为战利品,夜间希腊士兵潜出木马,打开城门,希腊军队闻讯而入,最终攻克特洛伊城。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运用计谋和智慧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5.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这个典故出自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当时有人试图煽动人民反抗秦始皇,他将一只鹿带到宫廷,说是一匹马,希望能让秦始皇相信。有人怀疑这个人的诚实,秦始皇便要求其他人对这只动物发表意见,结果有一些人也说这是一匹马,这让秦始皇大为震惊,意识到有人想要误导他。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不要被别人蛊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勿被欺骗。
6. 割席断交
"割席断交"这个典故出自《史记》,讲述了齐国使者齐威王割席断交的故事。在齐国与秦国交涉时,秦始皇不尊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便割掉了自己坐的席子,断绝了与秦的交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坚持原则,不要妥协自己的立场,否则只会失去更多。
通过这些典故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智慧和道理,也能够在今天的生活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愿我们能够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进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常见历史典故由来 篇三
10则常见历史典故由来
语文迷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10则常见历史典故由来,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看一下吧!
【1】“破天荒”的由来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2】黑名单的由来
黑名单一词来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严防越轨行为的发生。这个方法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借用以惩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和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单上。事情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不少工厂老板把参加工会的人的名字列在“不予雇佣”栏下。于是,黑名单便在工厂主和商店老板之间秘密地传来传去。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麦卡伦法案》,同年12月,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宣布美国处于“全国紧急状态”,正式实行《麦卡伦法案》,他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黑名单,按名逮捕和迫害大批进步人士。黑名单的做法由此而固定下来了。
【3】“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以后,妇女逐渐形成缠小脚的陋俗。“三寸金莲”——脚缠得越小越美。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4】“三脚猫”的由来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一词,语出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非熊即飞熊)。”文中的“三脚猫”是一种动物。后来,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难怪郎瑛接着解释道:“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5】“穿小鞋”一词的由来
现在,一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人与人之间进行打击报复,称之为“穿小鞋”,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陋习,脚缠得越小就认为越美,而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过去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而衡量女人的俊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一但男方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儿了,按此样尺寸作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女方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伸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6】“走后门”的由来
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7】“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这会儿,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8】“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9】“无厘头”的由来
“无厘头”原来是广州的方言俚语,含有“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日常生活平淡无奇的细节、语言和动作中,猎取观众意料之外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所以,也有人干脆就把它叫做“反智戏谑”。它是受美国影视影响,并由香港电视台带动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港台影视的大量引进,使我国大陆地区也很受“无厘头”文化的影响。
【10】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