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和平的历史典故【优选3篇】
爱好和平的历史典故 篇一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或事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爱好和平的真谛。其中,有一则关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他的学派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古代哲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并非是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而是他在追求和平方面的态度。
据传说,毕达哥拉斯曾经在一次战争中被敌军俘虏,面对敌人的刀枪,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或愤怒,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与敌人对话。在交谈中,他用哲学的智慧和道德的力量感化了敌人,最终成功地化解了战争的危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好和平并不意味着软弱或退缩,相反,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毕达哥拉斯用自己的理解和胸怀,打动了敌人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战争并非唯一的解决之道。他的行为不仅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更为人类和平相处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
在当今世界,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和平的理念也仍然面临挑战。然而,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好和平不是一种虚无的理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通过智慧和勇气,我们才能找到实现和平的路径,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爱好和平的历史典故 篇二
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和珍爱。其中,一则发生在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历史典故,让人们深刻领悟到和平的可贵。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发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一场惨烈战争,涉及了俄罗斯、土耳其、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无数无辜的平民丧生,战火烧毁了无数家园,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的创伤。
然而,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有一位英国护士——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以她的善良和勇气,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典范。南丁格尔在战场上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照顾伤员,帮助他们渡过生死关。她的无私奉献和仁爱之心,感动了战士们,也感动了整个世界。
南丁格尔的事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在战争和冲突的背景下,只有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奉献之情化解歧见,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正如南丁格尔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和平的力量,让和谐与友爱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
在当今世界,和平仍然是人类最渴望的理想之一。通过学习历史典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和平的目标不懈努力。无论是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智慧,还是南丁格尔的仁爱之心,都将激励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爱好和平的历史典故 篇三
爱好和平的历史典故
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人民安全,写作雾霾都是崇尚各国之间和平友好发展,那么古代有哪些历史典故是关于和平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古代爱好和平的历史事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墨子见楚王,反对攻城
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事先请鲁国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
当时墨子正在鲁国讲学,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徒弟,帮助宋国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发兵。墨子日夜兼行,十天后由鲁国到达楚国都郢都(今湖北宣城)。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鲁班,说服他停止进行攻宋的准备工作,请他引荐去见楚王。
墨子见到楚王说:“现在有一个人,丢掉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丢掉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衣,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人一定有偷窃病吧!”墨子趁机对楚王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贫困,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攻打宋国,这不正同偷窃癖者一样?这样大王一定会丧失道义,并且一定会失败。”楚王理屈词穷,但借鲁班已造好攻城器械为由,拒绝放弃攻宋的主张。
墨子见此便对楚王说:“鲁班准备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胜的.法宝。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众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反复演示各种攻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无计可施,只好认输,但灵机一动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答道:“我知道你想如何赢我,我也不说。”楚王莫名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辞严地说:“鲁班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好,禽滑厘代表我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也无法取胜!”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2、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3、王昭君出寨和亲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4、甘英出使大秦
秦汉四百年间,北方的匈奴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东汉前期概莫能外。如何消除匈奴的威胁是一件令东汉朝廷头疼的事情。与汉武帝基本相同,东汉明、和二帝对北匈奴的政策也是军事打击。班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往西域,经略三十余年的。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途径十余国,往返三万八千多里,“穷临西海”,遥望大秦。甘英虽然没能与罗马进行直接接触,但却是中国人首次到达地中海东岸(现在的希腊附近)。他还了解到从条支南出波斯湾,绕阿拉伯半岛到罗马帝国的航线。而且还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西亚、罗马等地的情报。以这些情报为基础,通商也逐步走向繁荣。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来到后汉拜访,大秦王安敦是当时的罗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