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大战的历史典故【推荐3篇】
萨尔浒大战的历史典故 篇一
在中国历史上,萨尔浒大战是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战役,发生在明朝中期。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明朝皇帝明英宗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局势,派遣大将徐达率领军队进攻蒙古族首领萨尔浒的部落。萨尔浒是当时蒙古族中的一位强大领袖,统领多支部落,声势浩大。
徐达率领明军经过多日的奔袭,终于来到了萨尔浒的部落所在地。萨尔浒得知明军的到来后,也紧急集结了手下的兵力,做好了准备迎战。双方在一片宽阔的原野上相遇,一场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
明军的兵力虽然比蒙古族强大,但萨尔浒的部落战士们却是出类拔萃的骑兵,战斗力极为强悍。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明军以步兵为主,蒙古族则骑术高超,以骑兵为主。战场上刀光剑影,箭矢如雨,双方你来我往,你敌我战,硝烟弥漫,战鼓震天。
经过数个时辰的激战,明军渐渐占据了上风,徐达乘势发动猛烈进攻,萨尔浒的部落渐渐溃败。最终,明军大获全胜,萨尔浒本人也在混乱中被俘。这场萨尔浒大战,不仅使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也让蒙古族部落对明朝的军事实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萨尔浒大战的结果,对明朝的国家安全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场战役也成为了明朝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被后人传颂并深受敬仰。
---
萨尔浒大战的历史典故 篇二
萨尔浒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备受瞩目的战役,也是明朝的一次重要胜利。这场战役发生在明英宗时期,当时明朝内部政治动荡不安,而外部蒙古族的威胁也时刻存在。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明英宗决定派遣徐达率领军队进攻萨尔浒的部落。
萨尔浒是当时蒙古族中的一位强大领袖,他统领多支部落,声势浩大,一直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威胁。徐达率领的明军经过多日的行军,终于来到了萨尔浒的部落所在地,双方在一片广袤的原野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役可谓是明军与蒙古族之间的一场鏖战,明军虽然兵力强大,但萨尔浒的部落战士们骑术高超,擅长骑射,战斗力极为强悍。双方你来我往,箭矢如雨,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战鼓震天。经过数个时辰的激战,明军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场萨尔浒大战的胜利,不仅使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也让蒙古族对明朝的军事实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场胜利对明朝的国家安全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明朝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被后人传颂至今。
萨尔浒大战的历史典故 篇三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朝。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二万人马进攻抚顺。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劝他投降。守将李永芳一看后金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军俘获了人口、牲畜三十万。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垮。努尔哈赤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大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才集中了十万人马。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音tǐng)。为了扩大声势,号称四十七万。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金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不过六万多。一些后金将士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怕,来找努尔哈赤,要他拿主意。努尔哈赤胸有成竹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路去。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分散兵力,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听到后路被抄,军心动摇。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居高临下地压下来,把杜松军杀得七零八落。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左右冲杀想要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部下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先覆灭了。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路明军又被打散了。
坐镜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是两路人马覆灭的坏消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厉害,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小,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山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铤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各路明军失败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刘铤是明军中出名的猛将,他使用一把一百二十斤的大刀,运转如飞,外号叫“刘大刀”。刘铤军军令严明,武器火药也多。进入后金阵地以后,连破几个营寨。
努尔哈赤知道刘铤骁勇,不能光靠拼硬仗。他选了一个投降过来的明兵,叫他冒充杜松部下,送信给刘铤,说杜松军已经到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铤军去会师攻城。
刘铤没接到杨镐命令,不知道杜松军已经覆灭,信以为真,他怕让杜松独得头功,下令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列,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铤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刘铤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军的包围圈里。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打那以后,后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