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党锢”事件【最新3篇】
历史典故:“党锢”事件 篇一
党锢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明朝中期,对于整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事件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党锢事件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照去世后,由于其庙号是“宪宗”,即“宪法之宗”,对于嘉靖皇帝朱厚熜而言,这是对他权威的一种挑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嘉靖皇帝开始镇压异己,特别是一些曾经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官员。
在党锢事件中,朱厚熜首先将一些与自己有不合的官员陷害于罪名之中,其中包括了一些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大臣,如杨廷和、杨博等。这些被陷害的官员多为明英宗朱祁镇的亲信,因此他们被视为对朱厚熜统治的威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审讯,嘉靖皇帝成功地将这些官员定罪,其中一些甚至被处死。
然而,党锢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朱厚熜对于君主集权的追求使得他不断地迫害异己,导致了更多的官员被牵连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被认为与朱厚熜有亲近关系的官员,他们被指责为“党羽”,被迫退休或被贬谪。这一系列的打击导致了明朝政府的衰落,官员的士气低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也随之而来。
党锢事件对于明朝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朱厚熜通过镇压异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其次,事件使得明朝政府的机构和制度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政治风气的恶化。最重要的是,党锢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衰落,为后来的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之,党锢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明朝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事件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衰落。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该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政治打压,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典故:“党锢”事件 篇二
党锢事件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政治事件,发生在嘉靖年间,对于明朝政权的稳定和官员的廉洁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党锢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明世宗朱厚照的去世。明世宗庙号为“宪宗”,这被嘉靖皇帝朱厚熜视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厚熜开始打压异己,特别是一些曾经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
党锢事件中,朱厚熜首先将一些与自己有不合的官员陷害于罪名之中,其中包括了一些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大臣,如杨廷和、杨博等。这些官员多为明英宗朱祁镇的亲信,因此被视为对朱厚熜统治的威胁。通过一系列的审讯和调查,朱厚熜成功地将这些官员定罪,一些甚至被处死。
然而,党锢事件并未就此结束。朱厚熜对于君主集权的追求使得他继续迫害异己,导致更多的官员被卷入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被认为与朱厚熜有亲近关系的官员,他们被指责为“党羽”,被迫退休或被贬谪。这一系列的打击导致了明朝政府的衰落,官员的士气低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也随之而来。
党锢事件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朱厚熜通过镇压异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其次,事件使得明朝政府的机构和制度出现问题,导致了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政治风气的恶化。最重要的是,党锢事件加剧了明朝的衰落,为后来的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之,党锢事件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政权的稳定和官员的廉洁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衰落。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政治打压,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典故:“党锢”事件 篇三
历史典故:“党锢”事件
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把持朝政,卖官卖爵,从朝廷到全国郡县,都有他们的亲信,搞得当时十分不堪。
当时有一批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员,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罢斥宦官;还有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因为社会腐败,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们批评朝政,对掌权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恶痛绝。
公元165年,陈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这两个人都是不满宦官的。太学生都拥护他们,把他们看作是模范人物。
李膺当了司隶校尉后,有人告发宦官张让的兄弟、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县令张朔贪污勒索。李膺要查办张朔。张朔逃到洛阳,躲进他哥哥家里。李膺亲自带领公差到张让家搜查,在张家的夹墙里搜出张朔,把他逮走。张让赶快托人去求情,李膺已经把案子审理清楚,把张朔杀了。
张让气得什么似的,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桓帝知道张朔确实有罪,也没有难为李膺。
这一来,李膺的名气就更大了。一些读书人都希望能见见李膺,要是受到李膺的接见,就被看作很光彩的事,称做“登龙门”。
第二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搞迷信活动的人)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马上要颁布大赦令,就纵容他的儿子杀人。李膺马上把杀人凶手逮捕起来,准备法办。
第二天,大赦令下来,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诏书下来了,不怕司隶校尉不把我儿子放出来。”
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李膺更加冒火。他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儿子杀人,大赦就不该轮到他儿子身上。”
说完,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砍了头。
张成哪儿肯罢休,他要宦官侯览、张让替他报仇。他们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一状,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一党,诬陷朝廷,败坏风俗。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就下命令逮捕党人。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寔和范滂等二百多人,都被他们写进党人的黑名单。朝廷出了赏格,通令各地,非要把这些人抓到不可。
杜密像李膺一样,也是敢于跟掌权的宦官作对的官员。两个人的名望差不多,人们把他们联在一起,称为“李、杜”。
李膺下了监狱,杜密当然也逃不了。
陈寔本来是个太学生,因为有名望,也被划到党人名单里去。有人劝他逃走。陈寔并不害怕,说:“我逃了,别人怎么办?我进了狱,也可以壮壮别人的胆。”他说着,就上京城,自己投案,进了监狱。
范滂也跟陈寔一样,挺着腰板进了监狱。
捉拿党人的诏书到了各郡,各郡的官员都把跟党人有牵连的人报上去,多的有几百个。只有青州平原相(相,相当于郡的太守)史弼没报。
朝廷的诏书接连下来催逼他,青州还派了一个官员亲自到平原去查问。
那个官员把史弼找去,责问他为什么不报党人的`名单。史弼说:“我们这里没有党人,叫我报什么?”
那官员把脸一沉说:“青州下面有六个郡,五个郡都有党人,怎么平原偏偏会没有?”
史弼回答说:“各地的水土风俗不一样。别的地方有党人,为什么平原就一定也有党人呢?”
那官员被他反驳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史弼又说:“你一定要冤枉好人,那么,平原家家户户都有党人。我情愿死,要我报党人,我可一个也说不上来。”
那官员拿他没有办法,就胡乱把平原的官员收在监狱里,回报朝廷。
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宦官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后被蒙住头一个挨一个地拷打,就这样关了一年多。
第二年,有一个颍川人贾彪,自告奋勇到洛阳替党人申冤。汉桓帝的皇后窦氏的父亲窦武也上书要求释放党人。
李膺在狱中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他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这才害怕了,对汉桓帝说:
“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大赦天下了。”
汉桓帝对宦官是唯命是听的,就宣布大赦,把两百多名党人全部释放。
这批党人虽然释放,但是宦官不许他们留在京城,打发他们一律回老家,并且把他们的名字通报各地,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历史上叫做“党锢”(“锢”就是禁锢的意思)事件。
不久,汉桓帝死了。窦皇后和父亲窦武商量,从皇族中找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刘宏继承皇位,就是后来腐败出了名的汉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