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人物故事(优选3篇)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人物故事 篇一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智慧,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他的父亲是一位望族大夫,但很快就去世了。孔子从小聪明好学,非常热爱阅读。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希望能够寻找到治理社会的方法。
孔子游历了各地,拜访了很多名士和学者,汲取了他们的智慧。他的学问渊博,涉猎广泛,擅长经史子集。他对礼制、道德和政治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弟子们非常敬重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导师和榜样。他们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和谐。
孔子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他曾多次担任政府官职,但由于他的言行不合时宜和政治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遭到了排斥和迫害。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的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
在孔子的晚年,他终于得到了一位有识之士的赏识和支持,被任命为鲁国的宰相。他在这个职位上努力推行他的改革和政策,使鲁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说逐渐传播开来,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被收集整理成《论语》,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的思想和学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人物故事 篇二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学说《论语》中。这本书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教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孔子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和谐。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直、诚实和勤奋的努力,人们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注重礼仪和诚信,培养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在政府官职上多次受到排斥和迫害,但他从未放弃他的理念。他始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他可以为人民带来福祉。
在孔子的晚年,他终于得到了一位有识之士的赏识和支持,被任命为鲁国的宰相。他在这个职位上努力推行他的改革和政策,使鲁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说逐渐传播开来,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学说也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他的学说《论语》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他被尊称为“圣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人物故事 篇三
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理解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4、选择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5、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6、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