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诱敌战名人故事(经典3篇)
马邑诱敌战名人故事 篇一
在古代战争中,智谋常常能决定胜败。而马邑诱敌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智勇故事,被广泛传颂至今。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诸葛亮和赵云,他们的智勇谋略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他身边有一位聪明过人的谋士诸葛亮。在与曹魏势力作战时,刘备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战术,即马邑诱敌战。这场战斗发生在公元213年,当时曹魏的大将曹洪率领大军进攻蜀汉。为了保卫马邑,刘备派遣赵云前去迎战。
赵云是刘备麾下的猛将,有着出色的战斗能力和勇猛的个性。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部队赶往马邑。然而,赵云到达马邑时,却发现曹军的兵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部队。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赵云知道自己无法直接与之交战。
于是,赵云决定采用诸葛亮提供的计策。他命令士兵们在城门外张贴告示,声称刘备已经亲率大军前来救援。这个谎言让曹洪相信马邑的守军已经增援,于是他放弃进攻,并开始布置防守。
在曹洪放松警惕的时候,赵云乘机派遣一支秘密部队绕道攻击曹军的后方,并火烧曹军的粮草。这个出奇制胜的计策让曹军陷入恐慌,士气大减。赵云趁机发动总攻,迅速击溃了曹军,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这场马邑诱敌战不仅展现了刘备、诸葛亮和赵云的智勇谋略,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诈乱敌,以奇制胜”的策略。通过虚张声势和出奇制胜,赵云成功地迷惑了曹军,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谋和计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运用聪明才智,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计划,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扭转战局。马邑诱敌战的成功,不仅是赵云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马邑诱敌战名人故事 篇二
在中国历史上,马邑诱敌战被视为一段经典的智勇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诸葛亮和赵云,他们的智谋和勇敢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邑诱敌战发生在公元213年,当时刘备的蜀汉正与曹魏进行一系列的战争。曹魏派遣大将曹洪率领大军进攻马邑,刘备派遣赵云前去抵挡敌军。赵云在马邑城外与曹洪的军队展开激战,但很快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与曹军正面对抗。
赵云及时向身边的诸葛亮寻求帮助,并得到了一项重要的计策。诸葛亮建议赵云在城门外张贴告示,声称刘备已亲率大军前来驰援。这个虚张声势的计策成功地迷惑了曹军,曹洪决定暂停进攻并开始准备防守。
在曹洪放松警惕的时候,赵云派遣一支秘密部队绕道攻击曹军的后方,并火烧曹军的粮草。这个出其不意的行动让曹军陷入混乱,士气大减。赵云趁机发动总攻,迅速击败了曹军,取得了胜利。
这场马邑诱敌战展示了刘备、诸葛亮和赵云的智勇谋略。刘备作为蜀汉的领导者,能够洞察敌情,并派遣赵云前去抵挡曹军的进攻。诸葛亮则提供了关键的计策,让赵云能够成功地迷惑敌军。而赵云则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能力。
马邑诱敌战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的智谋和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智慧和策略。通过虚张声势和出奇制胜,赵云成功地迷惑了曹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谋和计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充分发挥智慧和勇气,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马邑诱敌战名人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示了刘备、诸葛亮和赵云的智勇谋略,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智慧和勇气。这个故事在传承中不断发酵,成为了一段经典的战争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运筹帷幄,取得胜利。
马邑诱敌战名人故事 篇三
马邑诱敌战名人故事
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说,到了景帝的后期,国家仓库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上去,都满到露天的地上来了,有的甚至霉腐了。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但是,强盛的汉朝却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
汉景帝死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汉武帝要大臣们议论一下。有个将军王恢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许多大臣都反对王恢的建议,汉武帝自己觉得没有把握,只好暂时答应匈奴和亲。
过了两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
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杀死那里的官吏,这样可以稳稳当当拿下马邑。”
军臣单于听了很高兴,但是到底有点怀疑,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起到马邑去,只等聂壹真的把官吏杀了,再发兵进去。
聂壹回到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办法,杀了几个已经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们的头挂在城头上,骗匈奴使者去看,说这就是马邑县官的脑袋。
匈奴使者见了人头,信以为真,立刻回去报告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去接管马邑,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只见草原上放着许多牲口,却没放牲口的人。军臣单于一边走,一边犯了疑。这时候,他见到前面有一座亭堡,就决心打下这座亭堡,问个明白。
他们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军臣单于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
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险哪。”
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只好空手回来。
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