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的优秀读书笔记【优质3篇】
《认知突围》的优秀读书笔记 篇一
认知突围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优秀读物,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读者了解认知过程的运作机制,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重点,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认知的重要性。认知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决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例,展示了认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学习、决策、创造等。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次,作者介绍了一些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思考方式的讨论。作者指出,我们往往受到常规思维的限制,难以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为了突破这种束缚,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思考工具,如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等,这些方法对于拓宽思维空间非常有帮助。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认知的局限性。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作者建议我们要注重信息的获取和整合,最好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形成全面的认知。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纠正认知偏差的方法,如反思、与他人交流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认知与情绪的关系。认知和情绪相互影响,情绪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作者指出,情绪管理是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阅读《认知突围》,我深刻认识到了认知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这本书不仅给予了我新的思考方式,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策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就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认知突围》的优秀读书笔记 篇二
《认知突围》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优秀读物,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读者了解认知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重点,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认知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我们的基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例,展示了不同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如记忆力、思考方式等。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和策略。
其次,作者介绍了一些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和记忆的讨论。作者指出,我们的大脑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无法同时处理过多的信息。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块法、关联法等。作者还提到了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重复等,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记忆力非常有效。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认知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和改变。作者通过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研究,展示了认知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这让我认识到,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认知与创造力的关系。认知是创造力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作者通过对一些创新者的研究,展示了认知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这让我认识到,只有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出更有创意的工作。
通过阅读《认知突围》,我深刻认识到了认知的个体差异,以及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了解了认知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策略,帮助我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就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认知突围》的优秀读书笔记 篇三
《认知突围》的优秀读书笔记
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铺天盖地,随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职场宝典”。
面对新知识,大部分人的反应有两种,要么热血沸腾,连连点头,但是事后还是按照老方法,从不改进。
要么摇头怀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行。
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
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
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
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
一 学会分解任务
这个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
从心理学角度说,它利用了“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就像登门槛,从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达到目标。
举个例子,打游戏最初开始通关时,都比较容易。随着不断深入,难度层层递进,奖励又来得刚刚好,而最难对付的大Boss,总是在最后一关。
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拖延症上。
比如说,你有一份材料要写,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开始。
小松建议,你先从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然后,开始写标题,写大纲,接着,搜集大纲所需要的数据,就这样,一步一步,你自然会进入工作状态。
二 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这个方法是说,任务延期的后果是客观的,但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所以可以人为把影响现实化、严重化。
蔡垒磊在书中举了例子,对于任务延期,你可以想象,这会影响团队业绩,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下次升职加薪就没有我的份,我被边缘化,被裁员……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唤起消极情绪反应,例如恐惧,也能增加说服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
但是,根据小松的经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瓦伦达心态”,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伦达心态,带来的是不良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以后会怎么办,这会导致一个人胡思乱想、精力分散。
小松自己在做电台,有次比较幸运,节目被推至首页展示。巨大的兴奋感过后,在做下一期节目时,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以往做节目,小松是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感觉是“我新发现的好玩实用的干货,想和听友分享”。可经过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期节目怎么出彩呢?这次内容听众会不会喜欢呢?如果没人听怎么办?”
录节目时,一开口,小松就知道,这次感觉不对,发出的声音干涩怯懦、犹豫迟疑,完全没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听率也大大下降。
所以,小松的经验是,适当的压力是动力,可如果太过患得患失,考虑太多,反而会失败。
三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界限感,要玩就使劲玩,要工作就专心工作。
小松看来,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不是自我约束不够,恰恰相反,而是过分控制,而导致全盘失控。
我们要知道,自控力,是一种可以耗尽的资源。我们大脑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会消耗血糖。
以减肥为例,很多人的减肥方式是,在初期,完全忽视身体基本的能量需要,不吃晚饭或者主食,到达意志力的极限后,开始狂吃海喝,悔恨不已,如此往复。
科学的方式是,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人都有吃东西和放松休息的欲望,堵不如疏,在适当范围内,合理满足自己,而不是一味压制,这样,才能更好培养界限感和意志力。
四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唯一性奖赏是说:1.能激发欲望,对你真正产生激励的事物。2.在你完成任务后才能得到,平时不可以享受到。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举了个海豹表演的例子,每当海豹完成一项任务时,饲养员都会给它食物以奖励。
人也是一样,正向激励会不断刺激我们向前。
还是以打游戏为例,为什么人会为了通关不眠不休,而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这样呢?
现在我明白了,游戏是即时反馈的,我们随时能够知道,上一次的决策,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同时,各种奖励不断强化我们的动机。在可期待的奖励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们也会乐此不疲。
所以,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提前给自己设定,达到什么标准,自己可以获得什么奖励。
总结一下,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认知力受限。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毕其一生的任务,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回报很丰厚。
就像《认知突围》封面的一句话:认知优势,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上一篇:《三十岁不结婚是违法,该判刑》
有点意犹未尽?请移步专题:《松鼠心理会,知识嘎嘣脆》
我是果小松,在娴静和活泼间,来去自如的女子,关注心理学在情感解惑、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应用,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