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顺口溜【通用5篇】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篇一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新年到,喜庆多,欢乐的气氛洋溢着。
大年初一,全家人,穿新衣迎新年。
贴春联,挂灯笼,福字高高挂在门。
团圆饭,丰盛宴,全家人一起吃。
压岁钱,红包钱,小孩们乐开颜。
拜年礼,走亲戚,拜访亲朋好友。
燃鞭炮,声声响,驱走一切霉运。
看春晚,家人团,笑声乐声传万家。
舞龙舞狮,热闹极,吉祥如意迎新春。
过年的习俗众多,其中有许多有趣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既富有节日气氛,又能带来欢乐与笑声。在中国,过年的习俗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这些传统习俗来祈福祈愿,迎接新的一年。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这是为了迎接新的开始,寓意着新一年的好运和好心情。同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挂灯笼。春联上写满了吉祥的寄语,而灯笼则代表着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团圆饭是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全家人会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团结。在团圆饭过后,小孩子们会收到亲戚们给的压岁钱,这是一种祝福和吉祥的象征。
拜年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互道新年祝福,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乐。同时,人们还会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一切霉运,迎来吉祥和好运。
除了以上习俗,过年期间还有很多娱乐活动。人们会聚在一起看春晚,欢笑声和笑声洋溢在整个家庭。舞龙舞狮也是一项传统的表演活动,人们相信舞龙舞狮能驱邪避凶,带来好运和吉祥。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篇二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喜气洋溢迎新年,过年的习俗真有趣。
大年初一穿新衣,祈求新年好运气。
贴春联挂灯笼,寄寓吉祥如意心。
团圆饭宴满桌,家庭和睦幸福多。
压岁钱红包钱,小孩开心笑声间。
拜年礼拜亲朋,互道祝福情深浓。
燃鞭炮声声响,驱赶霉运迎阳光。
看春晚笑声传,家人团聚乐开怀。
舞龙舞狮热闹极,吉祥如意迎新春。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节日文化的国家,而过年是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年的习俗顺口溜是人们在这一特殊时刻用来表达欢乐和祝福的形式。每一句顺口溜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好运的期盼。
在大年初一,穿新衣是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这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好运的到来。同时,人们还会贴春联和挂灯笼。春联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以此来祈求吉祥和平安。而挂灯笼则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期待。
团圆饭是过年期间家庭重要的活动。家人们会一起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团结。在团圆饭过后,小孩子们会收到亲戚们给的压岁钱或红包。这是一种祝福和吉祥的象征,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刻。
拜年是过年期间人们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互道新年祝福,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乐。同时,人们还会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赶一切不好的运气,迎来吉祥和好运。
除了以上习俗,过年期间还有许多娱乐活动。人们会聚在一起看春晚,欢笑声和笑声洋溢在整个家庭。舞龙舞狮也是一项传统的表演活动,人们相信舞龙舞狮能驱除邪恶,带来好运和吉祥。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不仅带来了欢乐和笑声,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些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通过这些习俗感受到节日的热闹和喜庆,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和传统的魅力。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篇三
1.祭灶(又称祭旺火)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会买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2.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3.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4.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象、祖宗影象、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象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5.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
6.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篇四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还有另一个版本,不过大同小异。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三拜过灶王爷,就进入正式的过年准备了,所以打扫房子就成为年前第一项准备,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
二十五,炸豆腐。为什么要在这一天炸豆腐呢?因为民间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要下凡到民间微服私访,恰逢在家“看家”的灶王爷到宫里述职(汇报工作)去了,所以没法替家里的主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了。人们又怕玉皇大帝知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再向他祈福不灵验了,所以故意装穷,才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二十六这天炖羊肉,据说是因为“大鱼大肉”在过去的人们眼里,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提前炖好的羊肉,热透了在除夕的饭桌上端上来,是对全家一年辛劳的犒赏。
二十七,杀公鸡,在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是在当天吃的,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下一点,有一些吉利到明天。
二十八,把面发,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二十九,蒸馒头,以前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所以就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而大年初一的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到亲朋好友家中和街坊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也就是拜年。此外,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出门逛逛热闹的庙会,观赏精彩的秧歌和高跷表演,为节日助兴,因此有“大年初一扭一扭”的说法。
过年的习俗顺口溜 篇五
北京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银:
腊八粥,熬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锅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大年三十儿捏饺儿,
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南阳:
二十三,过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稻鸡,
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
二十九,去灌酒,
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年歌:
二十三打土尘,
二十四送灶神,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办鱼肉,
二十七洗金漆(洗澡),
二十八刜鸡鸭,
二十九家家有,
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
年初一,开门就作揖,
初一拜家庭,
初二拜亡人,
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灶鸡,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饺子。
东北还有首民谣也满有意思的: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要个新烟袋,
老婆儿要副裹脚套。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北方其实是大同小异的,不过对隔个山头隔个音的南方来说就不太一样啦。
列位看官请接着看:
广东梅州:
初一就话初一头,
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男女男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广东的客家人: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个耕,读个读。
福建人是最幸福的,一直能玩到农历正月二十。福建漳州地区的年谣这么说: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
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
初六拍囡仔尻穿,
初七平宵,
初八摸,
初九敬天公,
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
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
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
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
二十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