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历史典故(优秀3篇)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篇一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他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活动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于世。他的才华和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典故,为后世所传颂。
其中一则著名的典故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当时,刘备在攻打曹魏时,由于兵力不足,缺乏箭矢。诸葛亮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命令士兵将草船伪装成实船,默默地驶向曹军的大营。一时间,曹军以为刘备增援的船只已经到达,纷纷发射箭矢。诸葛亮趁机派人划船收集曹军射来的箭矢。曹军发现后,再度发射箭矢,但都被刘备的船只躲避。最终,刘备成功借到了大量的箭矢,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个典故反映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谋略。他善于利用敌人的错觉,运用巧妙的计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计策不仅解决了箭矢短缺的问题,还让曹军产生了恐慌和混乱,为刘备争取了时间和优势。这个典故也被后世广泛引用,用来形容利用敌人的疏忽和错误来取得胜利。
另一个著名的典故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当时,曹魏大军攻打刘备的荆州。诸葛亮知道自己的军力不足以与曹魏正面抗衡,便决定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他命令士兵打开城门,升起旗帜,然后自己独自坐在城楼上弹琴。曹魏大军看到城门敞开,但却没有任何人出来迎战,感到极为不寻常。他们猜测诸葛亮定有阴谋,于是悄悄撤退。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地吓退了曹魏大军,保住了荆州。
这个典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他善于利用心理战术,以虚实相生的策略迷惑敌人。他的冷静和决断为他赢得了时间和机会,从而保护了自己的领土。这个典故也被后世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以巧妙的手段来对抗强大的对手。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篇二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他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活动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于世。他的才华和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典故,为后世所传颂。
其中一个著名的典故是诸葛亮的出使东吴。当时,刘备统一南方的大业正在进行中,而东吴是一个重要的势力。诸葛亮决定亲自前往东吴,希望能够达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然而,东吴的君主孙权对刘备持有怀疑和戒备的态度。诸葛亮面对这一局面,不愿放弃,他决定施展自己的智慧。他编造了一个故事,自称是神算子,能够预测天下事。孙权对此深感好奇,便派人前往试探。诸葛亮以一本空白的书给予回应,并预言了试探人的姓名和来意。孙权大为震惊,对诸葛亮刮目相看,并最终达成了联盟。
这个典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他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和巧妙的说辞来打动对方。他的预言和预测让对方感到神秘和惊讶,从而打破了对方的戒备心理。这个典故也被后世广泛引用,用来形容运用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困境。
另一个著名的典故是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孟获是南方的一位蛮族首领,他多次来袭,给刘备的势力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诸葛亮决定亲自出征,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计策,将孟获擒获七次。每次擒获后,诸葛亮都对孟获进行开导和教育,最终使孟获感悟并归降。孟获见证了诸葛亮的智慧和仁德,最终成为刘备的重要支持者。
这个典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人才。他通过巧妙的计谋和高尚的品德,成功地将一个强大的敌人转化为自己的盟友。他的智慧和仁德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后世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以智慧和仁爱化解敌对。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丰富多样,其中的智慧和勇气给后人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借鉴。他的机智和智慧使他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无论是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出使东吴和七擒孟获,这些典故都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将会继续影响着后世,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篇三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导语:诸葛亮,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207年,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人物故事】
馒头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孔明灯流传至今的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炎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炎,炎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炎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