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团子作文(优质6篇)
清明团子作文 篇一
清明团子的制作过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包粽子、吃团子来纪念和缅怀先人。而其中,清明团子作为一种特色小吃,更是备受喜爱。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团子的制作过程。
首先,制作清明团子的材料主要有糯米粉、红豆沙、花生糊、莲蓉等。这些材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搭配,可以选择单一口味,也可以多种口味混搭。将这些材料准备齐全后,接下来就是制作团子的步骤了。
首先,将糯米粉倒入一个大碗中,慢慢加入适量的水,边加水边搅拌,直到搅拌成一个均匀的糯米糊。接着,将糯米糊搓成一个个小球,大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然后,用拇指在每个小球上压出一个小坑,将红豆沙、花生糊、莲蓉等馅料放入坑中,再用糯米糊将馅料包裹起来,搓成团子的形状。
制作好的团子可以用竹叶包裹起来,这样在蒸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团子的香气。将包好的团子放入蒸锅中,用中火蒸煮约15分钟,直到团子变得透明,变得有弹性。取出团子,撒上一些芝麻或糖粉,增加口感和美观度。
制作好的清明团子,外观晶莹剔透,口感软糯香甜,馅料丰富多样,既有红豆沙的绵软甘甜,又有花生糊的香浓滑爽,还有莲蓉的清香味道。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被这种美味的团子所吸引。
清明团子的制作过程虽然相对简单,但却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操作,才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团子。而这种团结亲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也让清明节更加丰富多彩。
清明团子作文 篇二
清明团子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和扫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包粽子、吃团子。而其中,清明团子作为一种特色小吃,不仅有着美味的口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清明团子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物,代表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到坟墓前祭奠祖先,而团子则被视为一种供品,用来祭奠和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吃团子的过程也是一种团聚的象征,代表着家人团结、亲情的重要性。
其次,清明团子还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意义。在制作团子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将各种馅料放入团子中,如红豆沙、花生糊、莲蓉等。这些馅料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如红豆沙代表着甜蜜和幸福,花生糊代表着丰收和富贵,莲蓉代表着纯洁和吉祥。吃下这些团子,人们相信自己会拥有幸福、富贵和吉祥的未来。
最后,清明团子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小吃,清明团子代表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无论是制作团子的方式,还是对团子的馅料和形状的选择,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制作和品尝清明团子,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将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清明团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富含文化意义的传统小吃。它代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蕴含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寓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清明节这一天,包粽子、吃团子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习俗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团子作文 篇三
4月7日下午,我来到萧山日报一楼食堂,参加小记者活动——话清明,做团子。
走进食堂,只见一张张餐坐上都摊着红色的一次性桌布,每张桌上还放着装有豆沙的纸杯。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塑料盒,塑料盒里装着用米粉、艾草汁和白糖做成的团子皮。这些都是老师给我们准备的清明团子材料。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清明节的来历和故事后,就开始教我们做清明团子。首先,把团子皮做成一个“小碗”,我用双手把团子皮揉成一个球后,一手托住球并旋转,另一只手大拇指用力往球中间摁,另外四个手指并拢,把“小碗”的边沿摊均匀。这时,老师提醒道:“不要放太多豆沙,不然团子会‘吐’的。”我把豆沙放进“小碗”里,再把“小碗”揉成一个球,果然“吐”了,豆沙被挤出来了。哈,只能将就着完成这个团子。
接着,老师又教我们做清明饺子,先把团子皮做成一个“盘子”,我把团子皮揉成一个球放在桌子上,一边用手掌压球,一边把球旋转,很快“盘子”就做好了。然后,我把豆沙放到盘子中间,再把“盘子”对折,最后用手把开口捏紧,封起来,就这样清明饺子做成了。最后,是我们的自有时间,我又做了一只“小熊”,一颗“星星”团子和一只“螃蟹”团子。旁边的小朋友羡慕的眼光对我说:“这是一颗‘星星’,这是一个‘月亮’……”
晚上,爸妈吃着我做的清明团子,纷纷夸奖说:“真好吃!”我吃着自己做的清明团子,心里甜滋滋的呢!
清明团子作文 篇四
你知道清明团子怎么做吗?哈哈……让我来做给你看吧!
首先,把已揉好的面团用手搓成椭圆形,再用大拇指在椭圆形的面团中间戳一个坑,然后把大拇指牢牢地固定在坑中央,其余的手指沿着“坑壁”快速地转起来。这时里面的坑越来越大,像极了一个绿色的小碗。我继续转着,发现“小碗”渐渐展开,竟然变成了一个大饼,不像清明团子。我把它拿给妈妈看,妈妈说:“这太扁了,要旁边稍微凸起来一点才可以。”我只好把它揉成团重新做。
我再次把大拇指固定在面团中央,其余的手指有节奏地转着。我转啊,转啊,面团变成了网兜状,这样可以吗?我战战兢兢地把它递到妈妈跟前,妈妈说:“这次做得不错,可以放馅料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终于要成功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红豆放在“网”中央,接着把“网”用手捏成了饺子状,然后把两边往中间挤,搓成一个绿色的“小圆球”,尽量把表面弄平。最后我把“小圆球”反过来,放在一张沾过水的墨绿色的柚子叶上,一个清明团子就完成了。
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做的清明团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不仅学会了做清明团子,还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清明团子作文 篇五
春天悄悄地来了,春分刚过,清明也紧跟着脚步来了。
清明节,让我最振奋的就是吃清明团子啦!它被装在盒子里,一个一个紧挨着,看起来诱人极了。
我迫不及待的取出一个想尝尝看。但是我先打量着这团子,它碧绿碧绿的,浑身滑滑的,嫩嫩的,似乎在说:“我身上滑滑的,看你肿么拿!”我紧紧地捏着它,好像生怕会掉下去弄脏似的。
咬上一口,清明团子清香可口,里面的豆沙馅香甜柔滑,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又情不自禁地咬上了一口······
这样好吃又好看的清明团子,究竟是怎样做的呢?我上网查了查,原来是这样做的——
先把艾草洗干净,沥干。然后烧一锅水,把艾草放进去煮,捞出,捣烂。再把艾草糊糊倒进糯米粉里,揉成团,一边揉还得一边加水。“真麻烦!”我想。接下来的事可就简单了。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再以自己的口味加入馅料,搓成团,最后蒸一蒸,好,香味扑鼻的清明团子就做好了!
我吃着香糯爽口的清明团子,那感觉别提多美了!
清明团子作文 篇六
清明节到了,我们家又开工了,开什么工呢?当然是包清明团子了。
在这之前,先帮你们长些知识:清明团子从何而来?相传从前苏州有位年轻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觉得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认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节正是小麦返青的时候,于是他与大家商量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青色的团子,将青团供于大禹陵前,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就成了至今大家还在吃的清明团子啦。
好了,说了一堆知识,现在我就来告诉大家我们家是怎么做清明团子的吧!首先,需要把艾草放在榨汁机里,炸出后,加入糯米粉调成艾草浆糊。开始做了!我先从艾草浆糊里拿出一块,压成圆饼,接着把豆沙做成的甜馅或雪菜豆腐干做成的咸馅放进去。说到这里,我和妈妈还是分工协作的,怎么个分工呢?就是妈妈包咸馅的,她将样子捏成和饺子差不多的形状,边角全变成花边。而我是包甜馅的,为了区分,就做成圆球形的。
我本以为圆的很好包,但没想到真做起来,好难啊!扭来扭去,有时像方形,有时又像三角形,我真是气死了!脸红得跟苹果似的。妈妈见了,过来用心指导,并对我说:“别着急,孩子,熟能生巧的。”听了这话,我觉得受了安慰,便开始耐心做。一个,二个,三个……越做越好看,我和妈妈都露出了甜甜的笑。
我们自己做清明团子,一来可以自己品尝,二来为了供奉已去世的奶奶,让天上的奶奶也能品尝一下自己孙女亲手包的清明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