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精简6篇】
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篇一
在我看来,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吸引着我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为了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我阅读了很多数学书籍,并做了相应的读书笔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数学书籍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阅读数学书籍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数学是一门渐进式的学科,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因此,在阅读数学书籍之前,我会先了解该书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并确保自己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如果遇到不懂的概念或公式,我会尝试通过其他书籍或互联网来补充这些知识。
其次,我发现解题思路的培养是阅读数学书籍的关键。数学题目通常需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而这些技巧往往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在阅读数学书籍时,我会尝试将书中的定理和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解题来锻炼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我会将解题过程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顾和总结。
此外,我还发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可以加深理解和提高学习效果。阅读数学书籍通常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而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则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会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或老师,与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和思考方式。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还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最后,我认为读书笔记的撰写对于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非常重要。在阅读数学书籍的过程中,我会将重要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思路记录在笔记中。这样一来,当我需要复习时,只需要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即可,而不需要重新翻阅整本书。此外,通过整理和整合读书笔记,我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阅读数学书籍是提升数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培养解题思路、与他人讨论和撰写读书笔记,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对其他数学爱好者有所帮助。
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篇二
数学书籍是我提升数学水平的重要工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读了许多数学书籍,并通过读书笔记记录下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读过的一本名为《高等数学》的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高等数学》是一本经典的数学教材,它涵盖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首先,这本书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时非常系统和清晰。它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引入更高级的内容,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来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我在读这本书时,会将每章的重点内容和相关的例题记录在笔记中,以便日后回顾和复习。
其次,这本书在解题思路的培养方面也做得很好。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还详细讲解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仔细分析书中的解题过程,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和反复练习,我逐渐培养起了解题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此外,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和技巧。例如,它介绍了如何使用数学软件来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工具和技巧对于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非常有帮助。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将这些工具和技巧记录在笔记中,并尝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的推荐。数学是一门广阔而深奥的学科,仅仅通过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会根据书中的推荐,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书籍进行深入阅读。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总之,读数学书籍并记录读书笔记对于提升数学水平非常重要。通过系统学习数学概念和定理、培养解题思路、学习实用的数学工具和技巧,以及进行拓展阅读,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希望我的读书笔记可以对其他数学学习者有所启发。
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篇三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让自己的课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时牵挂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郑毓信、王宪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数学文化》一书,通过阅读,让我真正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实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及达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讲到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学,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曾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一跃然纸上,通过对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数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使我对历代数学名家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又不是单纯地历史的叙述,教授以自己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数学能够称之位一种文化,及将数学作为文化看待的意义,让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强调,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传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更为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问题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既应如何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活动不是在获得课程内容的知能后才出现的,而是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课程内容须能够挑动思考的灵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课堂情境中,亦可启发学生的思考的源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明确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课堂……
“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我们应当努力建立民族或国家的清醒的数学意识。”我想,我们应当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应当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促进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书中提到肖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关于“学、才、识”的论述来说明三项数学教育目的,他认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仅仅视作为一件实用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学教学达至更广阔的教育功能,包括数学思维延伸至一般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修养,也包括从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以及知识的尊重我们必须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比,数学的文化价值(包括思维训练和文化素养)更为重要。
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篇四
近几年来,“数学文化”一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起,尤其是在观摩了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之后,对“数学文化”更觉其神奇,也就更加期待,直至今年11月份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在徐师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之后,期待之情更加浓郁,急于想要揭开“数学文化”的面纱,可因前段时间的培训及紧张的赶课和复习迎考,就将其暂时搁置了,直至今日终于有空坐下来进行学习了。
前几日现在网上邮购了一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顾沛老师主编的《数学文化》一书,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希望通过该书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自己的数学视野,加强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希望能帮助自己为课堂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些许帮助。
新学年我的个人发展规划就是希望能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文化实施方案。“数学文化”与一般的数学课是有重大区别的,它特别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精神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实践、探索之路应该是漫长的,但也一定是有意义的,我将为之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归纳,不断总结!
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篇五
《课程标准》早在大学时就接触过,工作之后也时常翻阅,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今年暑期,学校要求重点学习,拿到一本崭新的《课程标准》,真有一种熟悉有陌生的感觉,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此书,淡黄色的,简洁的不能再简洁的封面,给人以干净利落、一目了然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对照着《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呈现的九大变化》,我翻开了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了这本新课标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中的第二点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描述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是5条基本理念中篇幅最长的一条,足以看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新课标极力提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创设如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努力为学习提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体验的良好平台,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方式获得更真切的知识。确实,根深蒂固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只会在老师的“牵引”下死板地学。要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验,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做自己干兴趣的事。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快乐与学习同时伴随学生。
这本《数学课程标准》很有分量,它将指引着我们走好数学教学的每一步。
数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篇六
假期看了朱志明老师所著的《让数学课堂更高效》,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数学课往往给学生枯燥的感觉,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在老师的强输硬灌下学习的,自己是真的热爱学习吗?还要打一个问号。现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倡高效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本书就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会经常遇见的问题。通过看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要注重慎重的处理教材,精心选取学习材料、恰当运用教学策略都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达到高效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在教学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无论是计算教学,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老师们都十分青睐。对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采用似乎就谈不上是一节好课,即使教材中没有,也会绞尽脑汁地设法去运用,但审视和反思一些动手操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深刻。这是一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片段,学生根据数学问题“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得出了口算方法:40÷2=20(个),8÷2=4(个),20+4=24(个)后,教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每份是24根。用小棒代替桃子来分,学生很快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接着学生探索笔算方法,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学生所呈现的方法均为右边算式所示。为什么动手操作后,学生还是无法探索笔算的方法呢?根源在于,在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操作结果是只能把口算的结果予以呈现,这样数与形严重分离的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对学生笔算除法的建构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反而对笔算除法的探索起到了负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可以通过“请同学想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其操作要领,先摆出4捆小棒和零星的8根,第一步把4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可以说每份20根,第二步把剩下的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要思考小棒的呈现方式以及小棒的分与合等问题,做到了将摆小棒的操作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形结合,它既能为学生探索笔算除法提供经验,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方法和能力。可见,在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设计算时,万万不可为了操作而操作,我们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和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有实际的意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我们还要时刻进行反思,避免认识误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