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文豪郭沫若的故事【精选3篇】
爱国文豪郭沫若的故事 篇一
郭沫若,一位伟大的爱国文豪,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他的故事饱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郭沫若生于189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对文学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努力自学,通过大量阅读和勤奋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才华。
在他20多岁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外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四伏。郭沫若深感国家的危机,决心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他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沫若的文学成就越来越高。他以其诗歌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被誉为“现代楚辞之神”。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鼓舞了许多民众的斗志和爱国情感。
然而,郭沫若并没有满足于创作文学作品。他深知文化的力量,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改变社会、推动进步的重要手段。因此,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为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地投入了革命斗争。他以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激励了无数的青年人,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无论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还是在革命事业中,郭沫若都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意义。
爱国文豪郭沫若的故事 篇二
郭沫若,一位伟大的爱国文豪,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他的故事饱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郭沫若生于189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尽管他的家境贫困,但他对学习的热爱从未减退。他在自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通过大量阅读和勤奋写作,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才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在他20多岁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外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四伏。郭沫若深感国家的危机,决心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他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也越来越高。他以其诗歌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被誉为“现代楚辞之神”。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鼓舞了许多民众的斗志和爱国情感。
然而,郭沫若并没有满足于创作文学作品。他深知文化的力量,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改变社会、推动进步的重要手段。因此,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为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地投入了革命斗争。他以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激励了无数的青年人,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无论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还是在革命事业中,郭沫若都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意义。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爱国文豪郭沫若的故事 篇三
《女神》问世 将理想照进现实
“绝代豪华富贵身,艳色娇姿自可人。花国于今非帝制,花王名号应图新。”这首华美的《咏牡丹》把郭沫若对祖国去旧图新的欣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辛亥革命爆发后,郭沫若第一时间用诗歌
传递自己的心声。
“月儿呀!你好像把镀金的镰刀。你把这海上的松树斫倒了。哦,我也被你斫倒了!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熟悉郭沫若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他早期的诗作《新月与白云》。这样一首美丽的爱情诗与一位美丽的少女有关,那就是1916年与郭沫若恋爱并结合的安娜。郭沫若借月儿抒发对恋人的倾倒,对白云倾诉为爱情的焦心,把内心的情感,无拘无束,自由地宣泄了出来。
1919年9月的一天,《学灯》的责任编辑宗白华在看过最新的投稿后喜出望外,因为他发现了“东方未来的诗人”。这个让他无比欢喜的诗人就是郭沫若,他禁不住盛赞道:“郭沫若的诗大胆、奔放,充满火山爆发式的激情,深深打动了我。我认为他是一个抒情的天才,一个诗的天才。”
新作发表后,郭沫若的诗情一发不可收拾。在课堂上、在卧室中,诗意成了与他常伴的良友,无论是课堂上写在抄本上的一鳞半爪还是行将就寝时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记下的点滴灵感,都充满了郭沫若的才情。处于创作爆发期的青年,用颤抖的手书写下强烈的'灵感冲动。之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在《学灯》上发表了数十首诗歌,其中包括《天狗》、《心灯》、《炉中煤》等名篇。从此,郭沫若的生命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1923年,闻一多这样赞扬郭沫若。
而最先印证郭沫若的才情与精神的无疑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歌颂叛逆和反抗,追求个性解放的《女神》被认为是“五四”以来第一部具有独到特色、影响深远的新诗集,确立了郭沫若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
将文人的笔化作护国的刀
1923年的中国,薪酬三千日元的医生工作意味着稳定与安逸,但郭沫若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拒绝的背后是妻子心酸的泪水,但他不曾动摇,因为“医生不过是医治少数患者的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无论如何,也必须创立新文学”。
暴力、血腥、杀戮,1927年3月,中国的革命天空是灰暗的,郭沫若是震惊与愤怒的。在北伐革命节节胜利之时,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变故: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策划反革命政变,先后制造了赣州和安庆惨案。
3月31日,在南昌花园角4号,当时的二十军党代表朱德家中,有一个人奋笔疾书,写成了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人就是得知蒋介石反革命行径后愤然离开安庆,转赴南昌的郭沫若。文章历数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之后,号召“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文章揭露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痛斥了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看到这篇文章后咬牙切齿,勃然大怒,下令通缉郭沫若。
战火纷飞中的学术坚持
1928年的上海码头,“大学 教授吴诚”在深情地凝望了一眼身后这块他所深深爱着、却不能容他的苦难大地后悄然登上了开往日本的邮船。其实这个“吴诚”并无其人,登船的正是当时被通缉的爱国诗人郭沫若,他为防止被迫害只能假借往东京考察教育的名义离开自己的祖国。
当时的日本并不是郭沫若的乐土,他长期在警方的监视下,过着半牢笼的生活。但就在这样长达10年的亡命生涯中郭沫若没有放弃学术坚持。
当时东京的“文求堂”,是一家经营古籍的书店。有段时间总有一对奇怪的“主仆”出入这里,那就是收集资料的郭沫若和警方监视他的人,那人为了防止他逃跑自愿为他拎包,看起来就像一主一仆。在“文求堂”发现《殷墟书契考释》的郭沫若喜出望外,但索价12元的书价却是他无法承担的,在店主好心指点下,他来到了“东洋文库”借阅,并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文库中所有关于甲骨文和金文的著作,“对于中国古代的认识算得到了一个比较可以自信的把握”。
就在这样充满艰辛与困苦的环境中,郭沫若对我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分析。《甲骨文字研究》一书问世,书中他通过对甲骨文的考释,阐述了殷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1930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更是给舆论界带来很大震动,书供不应求,不得不再版、三版。
不是科学家的科技大学校长
在中国科技大学现代艺术中心东侧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心是一个喷泉广场,西面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广场北面一座铜像静静伫立在这里,默默地陪伴着莘莘学子,那就是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的铜像。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紧缺,一直挂心国家发展大事的郭沫若在1958年5月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决定成立这个大学”,在获得中央书记处的首肯之后,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大家见面了。在建校期间,郭沫若发挥自己的每一份能量,亲自出面联系校舍、主持校务委员会、聘请一批科学家教学,还请来音乐家吕骥为校歌谱曲并亲自作词。
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其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为科大塑造了良好的校风。
1980年2月25日,“郭沫若奖学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亮相,奖学金以郭沫若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为专项基金,已然离我们而去的郭沫若仍然用这种方式关怀着教育。
走出国门的和平使者 坚持创作的文学大师
1949年4月23日,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上,会场上一片欢腾,率中国代表团参会的郭沫若与大家互相拥抱,出现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消息传来,各国朋友纷纷向中国代表团祝贺。
此后的郭沫若一直为国际和平运动到处奔走,先后率团到华沙、柏林等地参加保卫世界和平会议,并于1951年获颁苏联列宁和平奖。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郭沫若更是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两职位,并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诸多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的蔡文姬与郭沫若1937年回国时别妇抛雏的感情是那样的相通。对郭沫若来说蔡文姬这个人物与自己有着深刻的共鸣,他在她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从《蔡文姬》到《武则天》再到《屈原赋今译》、《管子集校》等一系列作品集,建国后的郭沫若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从不曾忘记文学创作。
1978年春,郭沫若病情恶化,同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天上的街市》带给我们的快乐记忆犹新,但郭沫若却永远地离开了。回首郭沫若的一生,无数传奇被他书写。
他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女神》的才情、《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果敢,《屈原》的厚重……他的历史剧以戏剧的小舞台“再现”历史“大舞台”。郭沫若一生留下千余万字的著作,他用自己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历史潮头上的人物。五四有他,《女神》惊艳亮相,创造社引领创作精神;南昌起义,他第一时间赶赴南昌,在白色恐怖中与大家一同战斗;卢沟桥事变后,他别妇抛雏、毁家纾难,只身回国参加抗战;他不惧国民党暗杀,与李公朴一起经历“校场口惨案”;新中国成立时,他是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建设新中国而不断奋战……
精于创作、以文卫国的郭老值得我们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