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牛角挂书【实用3篇】
历史典故:牛角挂书 篇一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那就是“牛角挂书”。这个典故源自于中国的唐代,讲述的是一个智者通过巧妙的方法,成功地将书籍藏匿起来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曾经因为言论激烈而遭到贬谪,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在流放之地,韩愈寂寥无聊,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却依旧不减。然而,由于流放的地方条件艰苦,他无法找到一本合适的书籍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韩愈却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本书。他首先找到了一块木板,然后将木板削成平坦的形状。接着,他在木板上绘制了一个牛角的形状,并将其雕刻得非常逼真。最后,他将书籍的内容用细绳缠绕在牛角上,并将牛角挂在屋子里的柱子上。
当别人来拜访韩愈时,韩愈会亲自指引他们来到书籍所在的地方。然而,他并不直接告诉他们书籍的具体位置,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当他们看到牛角挂在柱子上时,不由得会感到好奇。于是,他们会仔细观察牛角,并试图摘下来看看下面是否藏有书籍。
然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发现书籍的存在。韩愈看到他们的困惑和好奇,然后就会笑着告诉他们,书籍就在眼前,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而已。他会鼓励他们要学会发现和思考,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者懂得利用巧妙的方法来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发现。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够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
历史典故:牛角挂书 篇二
“牛角挂书”这个历史典故,讲述的是一个智者通过巧妙的方法,成功地将书籍藏匿起来。这个典故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发生在唐代,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因为言论激烈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在流放之地,韩愈对知识的渴望依旧不减,但他却无法找到一本合适的书籍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然而,韩愈并没有放弃,他决定自己制作一本书。他首先找到一块木板,然后将其削平。接着,他在木板上绘制了一个牛角的形状,并将其雕刻得非常逼真。最后,他将书籍的内容用细绳缠绕在牛角上,并将牛角挂在屋子里的柱子上。
当有人来拜访韩愈时,他会亲自引导他们来到书籍所在的地方。然而,他并不直接告诉他们书籍的具体位置,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当他们看到牛角挂在柱子上时,不由得会感到好奇,试图摘下来看看下面是否藏有书籍。
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发现书籍的存在。韩愈看到他们的困惑和好奇,然后告诉他们,书籍就在眼前,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而已。他鼓励他们要学会发现和思考,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者懂得利用巧妙的方法来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发现。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够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
这个典故也提醒我们,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依赖于外部的条件和资源。即使在困境中,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创造力,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韩愈通过制作“牛角挂书”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典故:牛角挂书 篇三
历史典故: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历史典故:牛角挂书,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牛角挂书:把勤奋当做一种克己的训练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
【释义】将书挂在牛角上,骑着牛一边走一边看。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历史典故】
李密,隋末辽东人,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着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国公杨素,杨素见这小伙子如此好学,很是吃惊,便跟上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学习这样用功啊?”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拜见。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个人才。杨素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和气度,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于是,杨玄感便结交了李密,他俩成为好朋友。
【成长心语】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顶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一个人的进取与成才,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勤奋能激发人内在的激情,使人增长才能,热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