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寓言故事【精选3篇】
为人处世的寓言故事 篇一
《乌鸦和狐狸》
从前,有一只狐狸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喜欢夸夸其谈。有一天,它看见一只乌鸦正在树枝上啄食一块奶酪。狐狸心生一计,想要抢走乌鸦的美味佳肴。
狐狸走到乌鸦下面,恭维道:“亲爱的乌鸦,你的羽毛真是美丽动人,再加上你那悦耳的歌声,你简直是森林里最漂亮的鸟儿了。”乌鸦闻言,不禁感到自豪,于是便开心地张开嘴巴唱了起来。
乌鸦唱得高兴,忘记了奶酪在嘴里。狐狸见状,迅速将奶酪抢走,然后一溜烟地逃跑了。
乌鸦意识到自己被狐狸骗了,感到非常愚蠢和后悔。从此以后,它学会了保持谨慎,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恭维话。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懂得警惕,不轻易相信别人的奉承之词。很多时候,别人的赞美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为人处世的寓言故事 篇二
《蚂蚁和蝗虫》
在一个夏天,一只蚂蚁辛辛苦苦地搬运食物,为了过冬而忙碌着。而一只蝗虫则懒洋洋地晒太阳,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蚂蚁见状,劝说蝗虫也为未来做准备。然而,蝗虫不以为然,认为冬天还远着呢,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储备食物。
冬天来临,蚂蚁已经在自己的窝里安然度过,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而蝗虫却发现自己周围一片荒凉,没有任何食物可吃。
蝗虫找到蚂蚁,请求帮助。蚂蚁问道:“你在夏天里为什么不努力工作,而是选择了懒散的生活?”蝗虫懊悔地说:“我以为夏天永远不会结束,没有想到冬天会来得这么快。”
蚂蚁感到同情,但拒绝了蝗虫的请求,提醒它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蝗虫无法忍受饥饿,最终不得不离开寻找其他食物。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帮助,要学会自力更生。只有自己努力工作,为未来做好准备,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否则,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可能会发现别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帮助我们了。
为人处世的寓言故事 篇三
为人处世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与我们的为人处世息息相关。yuwenm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人贵有自知之明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袋鼠与笼子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说话要看对象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看起来,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