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优秀3篇)
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 篇一
郭子仪是唐代宰相,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典故,其中一则著名的典故是关于他的儿子郭汾阳的。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负责北方边境的防御工作。他为人正直勇敢,深得士兵们的爱戴。然而,在他担任节度使期间,他的儿子郭汾阳却犯下了一个大错。
当时,郭子仪的儿子郭汾阳年轻气盛,对自己的身份和权力感到骄傲。一天,他在城内与士兵们争吵起了口角。情绪激动之下,他竟然动手打了一个士兵。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郭子仪的耳朵里。
郭子仪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和失望。作为一个有威望的将领,他深知军纪的重要性,更明白作为官员的子女应该以身作则,不可给父亲抹黑。他立即召集郭汾阳,并严肃地责问他的行为。
郭汾阳被父亲的严厉责问所震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无法接受父亲的指责,感到非常内疚和懊悔。他立即向父亲道歉,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郭子仪见到儿子的懊悔和改变态度,内心也感到一丝欣慰。他知道儿子犯错是因为年轻气盛,而非故意为之。因此,他没有过多追究儿子的责任,而是决定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教育他。
郭子仪安排郭汾阳到边境的军营中,让他亲身体验士兵的辛苦和训练的艰苦。郭汾阳在军营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士兵们的辛劳和忠诚。他开始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士兵们的影响以及作为官员的责任。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砺和反思,郭汾阳变得成熟了许多。他改掉了以往的傲慢和轻率,学会了如何与士兵们相处,并且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官员。他的改变不仅让父亲感到欣慰,也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喜爱。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郭子仪作为一位父亲和领导者的智慧和胸怀。他没有选择严厉处罚儿子,而是以身作则,用温和的方式教育他。他相信人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只要给予他们机会和正确的引导。
郭子仪的教诲和爱心对郭汾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汾阳变得成熟和有责任感,为父亲争光,也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典故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作为父母和领导者,我们应该相信和引导年轻人的成长,而不是简单地惩罚他们。
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 篇二
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典故。其中一则著名的典故是关于他与叛乱将领安禄山的斗智斗勇。
安禄山是盛唐末年的一位叛乱将领,他妄图推翻唐朝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他聪明狡猾,有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当时,郭子仪在唐玄宗的授意下担任朔方节度使,负责北方的防御工作。他深知安禄山的凶险和狡诈,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策略来对付他。
郭子仪派遣自己的副将杨国忠秘密接触安禄山,并表示自己对他的叛乱行为很感兴趣,愿意加入他的阵营。安禄山对此非常高兴,并邀请郭子仪前去见他。
郭子仪接受了安禄山的邀请,前去见他。在会面的过程中,郭子仪故意表现得很谦虚和低调,向安禄山请教军事策略和统治技巧。他还表达了自己对安禄山的崇拜之情,表示愿意为他效力。
安禄山被郭子仪的态度和言辞所感动,他认为郭子仪真心实意地想加入自己的阵营。他决定将郭子仪纳为自己的心腹,并安排他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
然而,郭子仪并没有真心加入安禄山的阵营。他深知安禄山的野心和威胁,决心要为唐朝尽一份力量。他通过与安禄山的接触,了解到了他的军事部署和计划。
在获得了足够的情报之后,郭子仪决定行动起来。他在一个夜晚,带领自己的部队对安禄山的军队发起了突袭。他们成功地击溃了安禄山的军队,迫使他撤退。
这次突袭对安禄山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郭子仪趁机追击安禄山,最终在战斗中将他击败,将叛乱彻底平息。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郭子仪的智慧和胆识。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假意加入安禄山的阵营,获取情报并最终击败他。这个典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面对强敌时,我们应该勇于冒险和采取创新的策略。
郭子仪的智谋和勇气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的历史典故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赞美,更是对智慧和勇气的颂扬。
盛唐名将郭子仪的历史典故 篇三
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其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凸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份;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即富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富贵寿考》或《满床笏》。
用现在的历史观点看来,郭子仪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他在中华民族受外族围攻时保卫国家,收复被侵略者占领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对的安居乐业。他在军事上与李光弼齐名,但他团结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光辉政绩,却是李光弼所远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汉族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谁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
(据杜牧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旨令他领一部分郭的兵东征。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对坐,道:“现在国家大乱,哪里是计较私仇的时候!”当即分兵给他。两人相别时握手泣涕,相勉报国。)
郭子仪为人宽厚,待部下与士卒极好,李光弼却军令严肃,威猛善战。这两人代表着军人的.两种美德。在临阵战斗上,似乎李光弼更为能干,几场大战打得光采漂亮之极,但部下对他“畏”而对郭“感”。史书上不断登到军士怎样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仪单骑退敌”是极有名的故事,这件事固然表现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敌人、争取同盟的识见。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公儿七六五年,升平公主就是在这一年五月嫁给郭暧的),回绝与吐蕃两大外族联军进攻径陽,兵力强大之极,唐兵远远不及。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纥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回纥人不信道:“听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卫队长回来报告,子仪道:“目下众寡不敌,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子仪道:“这反而有害。”他儿子郭唏(子仪的第二子,最会打仗的一个,郭暧则是第六子,远不及哥哥本事)大惊,拉住他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大人是国家大元帅,怎么可以把身体送入虎口!”子仪道:“目下要是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不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只牺性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郭唏拉住马缰不放,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命人高呼:“令公来啦!”回讫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立在阵前。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槍,缓缓纵马上前。回绝诸酋长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罗拜。子仪也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备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峙。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子仪叫道:“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陨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子仪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了两仗。
这时局势本来危险异常,代宗已下令御驾亲征,京城戒严。由于郭子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大局才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