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难得糊涂(精选3篇)
哲理故事:难得糊涂 篇一
有一位年轻人,叫李明,他聪明才智出众,却总是过于计较和拘谨。他对待每个问题都要思考得很深入,追求完美和细节。他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执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结果,但却因此带来了很多烦恼和困扰。
有一天,李明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诉李明:“你的聪明才智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也会让你变得焦虑和固执。有时候,难得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李明有些不以为然地问道:“但如果我不思考,不计较,那岂不是草率和马虎了吗?”
智者微笑着回答:“不是说让你不思考,而是让你放下过度计较和拘谨的心态。人生就像一场棋局,有时候你需要冥思苦想,但有时候你也需要放松心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心态去面对问题。”
李明开始思考智者的话,他决定试着放下过度计较和拘谨的心态。他开始放松心情,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与朋友们交流,尝试新的经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不再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开朗和自在。他不再为小事纠结,也不再为追求完美而过度努力。他开始享受生活的乐趣,学会了从容面对挑战和困扰。他的心情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宽容和豁达的心。过度计较和拘谨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困扰,而难得糊涂则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挑战。放下束缚,拥抱宽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
哲理故事:难得糊涂 篇二
曾经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非常固执和计较。他们对待每个问题都过于认真和较真,很少有人能够放松心情。
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叫小明。小明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和分享。他看到村民们过于计较和拘谨的生活,觉得他们过得很累。于是,小明决定给村民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农夫,他种了一片庄稼。有一天,他发现田地里冒出来了一些杂草。农夫很焦虑,他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些杂草根除,以保持庄稼的纯净。”
“他想了很多办法,试了很多方法,但杂草依然层出不穷。一天,他终于放松了心情,不再过于计较和拘谨。他决定让自然去发展,看看结果如何。”
“几个月后,农夫发现,田地里的杂草竟然消失了。他很惊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原来,一群小鸟在田地里筑巢,它们吃掉了杂草的种子,保护了庄稼的纯净。”
小明讲完故事后,村民们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意识到,过度计较和拘谨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而放松心情和宽容待人则能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从那以后,村民们开始尝试放下计较和拘谨的心态,学会了难得糊涂。他们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和愉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一颗宽容和豁达的心。过度计较和拘谨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而难得糊涂则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放下束缚,拥抱宽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充实。
哲理故事:难得糊涂 篇三
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窄,要阔大。”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哈哈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故事的哲理
杨修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