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寓言故事(精选6篇)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一:狐狸与乌鸦
从前有只聪明的狐狸,它常常用巧妙的方式获得食物。一天,狐狸看到一只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美味的奶酪。
狐狸决定用智慧来欺骗乌鸦,夺取奶酪。它走近乌鸦,用甜言蜜语称赞乌鸦的美丽和歌喉。
乌鸦听到这些溢美之词,不禁感到骄傲。为了展示自己的歌喉,它张开嘴巴,准备开始唱歌。
狐狸看到乌鸦张开嘴巴,心中暗喜。它立刻想到了一个计策。狐狸虚情假意地说:“亲爱的乌鸦,你的歌声一定美妙无比。如果你能唱得和你的外表一样好,那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听的鸟儿。”
乌鸦被狐狸的夸奖冲昏了头脑,以为狐狸是真心的赞美自己。于是,它高兴地张开嘴巴,准备唱出最动人的歌声。
然而,当乌鸦张开嘴巴时,奶酪从它的嘴里掉了出来,被狐狸迅速捡走。
乌鸦意识到自己被狐狸骗了,感到非常后悔和愚蠢。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夸奖而骄傲自满。聪明的人会利用你的虚荣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保持谨慎和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甜言蜜语迷惑。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二:老鼠与猫
很久很久以前,有只老鼠住在一个庄园里。它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从未遇到过危险。
一天,一只猫悄悄地潜入庄园,开始捕食老鼠。老鼠们被吓坏了,不知所措。
老鼠们聚在一起商量应对的办法。最聪明的老鼠提议:“我们可以把铃铛系在猫的脖子上,这样我们就能听到它的到来,躲避它的捕捉。”
老鼠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纷纷寻找铃铛。然而,当他们找到铃铛后,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老鼠们纷纷发现,虽然他们有了铃铛,但是没有人敢靠近猫,去系在它的脖子上。他们意识到,这个计划虽然聪明,但是却无法实施。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计划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也是无用的。单纯依靠聪明的头脑,而不敢冒险去实施,最终会导致失败。
智慧的人应该勇敢面对挑战,敢于冒险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利用智慧,取得成功。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三
01
屠龙之技
——
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02 随珠弹雀——
考虑不周,得不偿失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解析: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成本,一定要考虑代价。否则就算做成一件事
03 鹏程万里
——
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04 望洋兴叹
——
人切忌自满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05 鲁侯养鸟
——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06 触蛮之战
——
争来争去,蜗角之利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
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惠王说:“没有。”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07 呆若木鸡——
深藏不露,动静以时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08 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四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和谐)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和谐)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和谐)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和谐)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和谐)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和谐)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和谐)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
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和谐)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五
晋文公登上国君的宝座后不久,就下令征伐曹国。晋军的铁蹄即将踏上曹国的土地时,晋文公重耳下了一道特别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也不许伤害他的族人,违令者斩。”
小小的曹国显然不堪一击,曹共公很快成了阶下囚,皇宫也被洗劫一空,唯独大臣僖负羁家因为晋文公有令在先而得到了保全,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晋文公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当年作为公子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走国外,身边只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几个人跟随。他们先逃到狄人那里,然后奔卫、齐,后又来到曹国,曹国的国君曹共公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早就听说重耳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肋骨一根挨着一根排得很紧密,从外面看是一整块。这激发起了他的偷窥欲,为此他特意做了安排,趁重耳洗澡的时候,躲在屏风后面偷偷观看。自己看看也就罢了,他还觉得不过瘾,又让群臣都来偷看,就像观赏一只奇异的动物。君臣们看过之后,都非常开心。而重耳在得知此事后,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气愤难当。
曹共公想观看重耳的骈肋时,大夫僖负羁就曾劝谏说:“晋公子很贤能,又与您同姓,穷困潦倒之时来投奔,为什么不以礼待之呢?”曹共公不听。僖负羁很郁闷,回家把国君偷看重耳洗澡的事跟夫人说了,夫人郑重地说:“我看晋公子重耳的随从,个个都是将相之材,重耳在他们的辅佐下,日后一定能重返晋国,登上王位。重耳成为晋君之后,也一定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僖负羁也觉得曹共公这样无礼地对待重耳太过分,于是就悄悄给他送去一盒点心,里面还藏着一块玉璧,以示友好。重耳接到这小小的礼物,很感意外,也让他愤怒的心稍稍得到一些安慰。他留下了点心,把玉璧归还了回去。
正是这一盒点心救了僖负羁全家人的命。这一点小小的礼物虽然微不足道,但当它出现在一个人最感寒冷的时刻,它所释放的善意,会像火一样让冰冷的心融化。
智慧的寓言故事 篇六
吃肉与智慧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聚集着很多财产,可是就是不懂知识一家人全部孤陋寡闻。一天艾子对那个富翁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没什么学问怎么能继承祖先基业呢?富翁一听很不高兴他把两个孩子叫来让艾子考考他们。结果怎么样呢,小朋友们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有个富翁很有钱,家里积聚着很多财产,可就是不懂得知识,一家人孤陋寡闻愚蠢至极。特别是两个儿子,表面看上去还人模狗样,穿着华丽,可实质上只不过是一对“绣花枕头”,而当父亲的这个富翁却从来也不知道教育他们。
一天,艾子对那个富翁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没什么学问,又不通晓人情世事,将来长大了怎么能继承您家祖先的基业呢?”
富翁一听很不高兴,生气地说:“谁说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聪明又有才干,谁也比不上他们。”
艾子笑了笑,说:“把您儿子叫来,我不考什么别的,只想问问他们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他们说得清楚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算我错了,我情愿承担诬蔑不实的罪名,你说行不行?”
富翁把两个儿子喊来,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着问他们说:“两位公子,你们每天吃的白米饭,不知这大米是从何而来?”
富翁的两个儿子一听,心想:我以为是考我们什么了不得的学问哩,原来就这简单的问题,米从何来?这不明摆着的事吗?于是他们嬉皮笑脸地说:“我哥俩岂能连这点小事也不知道?米是从米缸里取来的!”
富翁在一旁听了,气得直跺脚,脸上现出一种难堪的神情,他赶紧纠正他们说:“真是两个笨蛋,愚蠢至极,米是哪来的都不知道!告诉你们,米是从田里取来的呀!”
艾子笑了笑说:“有这样的父亲,还愁不会有这样的儿子吗!”
故事点评:
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就必然会一无所知。做长辈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识教育,而不是只给予他们优裕的物质生活,到头来,子女不成器,也有父辈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