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漆身吞炭的历史典故(通用3篇)
豫让漆身吞炭的历史典故 篇一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其中,豫让漆身吞炭的典故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主人公豫让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仆人,他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豫让的主人是鲁国的公子荆。公子荆是鲁国国君的儿子,出生在富贵的家庭中,一直过着奢侈而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心高气傲,对待仆人们十分苛刻。他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一切,仆人们只是他的附庸。在他的眼中,仆人们就像是生来为他服务的工具,没有任何人性可言。
豫让作为公子荆的贴身仆人,一直忍受着公子的傲慢和冷漠。然而,他对主人永远保持着忠诚和尊重。无论公子荆对他怎么样,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从不敢有任何怨言。他相信,作为一个仆人,他的责任就是服从和忠诚,而不是抱怨和反抗。
一天,公子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豫让被要求负责照料宾客们的饮食。然而,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公子荆突然起了疑心,认为豫让故意将一盘菜端错了位置。公子荆怒火中烧,他命令豫让立刻用烧炭炙烤自己的身体,以赎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豫让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赤身上身,用热炭炙烤自己的皮肤。
公子荆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心生敬佩。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傲慢和无理取闹,伤害了一个一直默默奉献的仆人。从此以后,公子荆对待豫让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尊重和关心豫让,并对他表示感激。豫让也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忠诚地为公子荆服务,但公子荆对待他的方式已经完全改变了。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忠诚和尊重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不应该因为地位或身份的差异而对待别人冷漠或不公。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忠诚和奉献是值得尊敬和回报的。只有当我们真心对待他人时,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豫让漆身吞炭的历史典故 篇二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则感人至深的典故,它展示了忠诚和奉献的精神。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主人公豫让是一个仆人,他为了表达对主人的忠诚,竟然用热炭炙烤自己的身体,这种忠诚和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豫让是鲁国公子荆的仆人,公子荆是鲁国国君的儿子,出身于富贵之家。然而,公子荆对待仆人们非常苛刻和傲慢。他认为仆人们只是他的附庸,没有任何人性可言。豫让一直忍受着公子荆的冷漠和傲慢,默默地为他服务,从不敢有任何怨言。他相信作为一个仆人,他的责任就是服从和忠诚。
一天,公子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豫让负责照料宾客们的饮食。然而,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公子荆突然起了疑心,认为豫让故意将一盘菜端错了位置。公子荆愤怒异常,他命令豫让立刻用烧炭炙烤自己的身体,以示赎罪。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豫让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赤身上身,用热炭炙烤自己的皮肤。公子荆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心生敬佩。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傲慢和无理取闹,伤害了一个一直默默奉献的仆人。从此以后,公子荆对待豫让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尊重和关心豫让,并对他表示感激。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人们的心灵。它展示了忠诚和奉献的价值,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真诚和善意是最重要的品质。无论地位和身份的差异,我们都应该以平等和尊重对待他人。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忠诚和奉献是值得赞美和回报的。只有当我们真心对待他人时,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古代典故,它的精神内涵也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以忠诚和奉献的态度面对他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对待他人充满尊重和善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和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豫让漆身吞炭的历史典故 篇三
赵襄子灭了智伯之后,老是提心吊胆地怕有人给智伯报仇。有一天,他上厕所,刚到门口,眼前有个黑影一晃。他觉得好像在地下蹲得工夫大了突然站起来就眼花缭乱似的。他有点怀疑,叫手下的人先上厕所瞧瞧去。果然逮着了一个刺客。赵襄子一瞧认得他是智伯的家臣豫让,就问他:“你干什么来了?”豫让说:“我来给智伯报仇!”两边的人把他捆起来,让赵襄子杀他。赵襄子反倒说:“智伯的一家子全都灭了,豫让还想替他主人报仇。就算成了,也立不了功,得不到赏。他真是个义士。把他放了吧!”手下的人只得放了他。豫让刚要往外走,赵襄子问他,说:“我这回好好儿地放了你,咱们的仇总算解了吧!”豫让说:“您放我是私恩,我报仇是大义!”他们又把豫让捆上,对赵襄子说:“这小子太没有良心,您要是放了他,赶明儿准出麻烦。”赵襄子说:“我已经说过放他,不能说了不算。”
豫让回到家里,天天想着行刺的法子。他的媳妇儿说:“你这是何苦呐?智家已经没有人了,你就是报了仇,谁领你的情呐?你去投奔韩家或魏家不是一样能够得到富贵吗?”豫让听了,赌着气撇下他的媳妇儿出去了。后来听说赵襄子住在晋阳,他打算上那边去。可是赵家已经有不少的人认识他,他不能再露面。他想出个法子,把头发和眉毛都剃了,然后在脸上、身上涂上点油漆,活像个浑身长癞疮的人,身上披上一件破破烂烂、邋里邋遢的衣裳。他到了晋阳城里,躺在街上要饭,自以为没有人认得他了。哪儿知道他说话的声音给一个朋友听出来了。那个人偷偷地对他说了几句话,拉他上他家里去喝酒。喝酒之间,那位朋友劝他:“你要报仇,就得想个计策。比方说,你去投降赵家。他知道你的才干,准能用你。碰巧了,你再下手,不就容易吗?”豫让不赞成这个主意,他说:“我最恨的就是这种人!既然投了人家,就该效忠,要是回头又害人家,这是最不忠实的.了!我替智伯报仇,就为的是给那些反复无常、心怀二意的人瞧瞧,让他们听到我这种作风,好觉得害臊!”
这回豫让给他朋友听出了声音来,他知道光是打扮成这个样子还不行,就吞了几块炭,把嗓子弄坏了。打这儿起,这个哑嗓子要饭的天天候着赵襄子。
赵襄子因为智伯已经挖了一条河,他一想有条河也挺方便,所以他不但没把它填上,反倒在河上修了一座桥。桥修好了之后,赵襄子先要上去瞧瞧。他正要上去的时候,就瞧见一个尸首在旁边倒着。他想:“桥刚修好,哪儿来的尸首呐?别是豫让假装的吧。”他立刻叫手下的人细细地察看察看。他们过去一瞧,回报说:“是个路倒。”赵襄子说:“搜搜他身上!”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来!一下子就把他抓起来。喝,不是豫让是谁呐?赵襄子骂着他说:“上回我晓了你,这回又来行刺,可见你是人容天不容啊——把他砍了吧!”豫让哑着嗓子,冲着天哭号,眼泪和血流了一脸。两旁的人问他:“你怕死吗?”豫让说:“我死之后,再没有替智伯报仇的人了。我是为了这个哭的。”赵襄子对他说:“你早先是范氏的家臣。范氏给智伯灭了,你就投降了智伯。你怎么不替范氏报仇呐?如今智伯死了,你非要替他报仇不可,这是什么意思?”豫让可有他自己的主张,他不管智家和赵家到底是哪一家理对,哪一家理亏,这些他都不管。他也不管主人是谁,只要哪个主人待他好,他就替哪个主人卖命。他说:“君臣之间要看情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君对臣如手足,那么臣对君如心腹;如果君对臣如牛马,那么,臣对君就如过路人。范氏拿我当个普通人看待,我也就拿普通人的态度去对付他;智伯拿我当作全国杰出的人看待,我当然要像全国杰出的人去报答他。”赵襄子见他挺倔强,就拔出宝剑,叫人递给豫让,叫他自杀。豫让拿着宝剑,恳求着赵襄子,说:“上回您没处治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今天我当然不想再活了。可是我两回报仇都没报成,心里的怨恨没处撒散去。您是个明亮人,总能体会
到我的苦楚。我央告您把衣裳脱下来,让我砍三刀。我死了口眼也就闭了。”赵襄子很讨厌豫让,可是他确实希望自己的臣下都能像豫让那样肯替他卖命。他就脱下外衣叫人递给他。豫让拿过来,一连气砍了三刀,笑着说:“我现在可以去见智伯了!”说着就自杀了。
他哪儿知道一个人为国为民为正义而死,死才重如泰山。这种暴徒刺客一类的人,为了个人的恩怨,不管怎么死,只能是轻如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