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通用3篇】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一:贝多芬的音乐传奇
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和欣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贝多芬在创作生涯的晚期,却身陷困境,面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1802年,贝多芬开始逐渐感受到听力的衰退。这对于一个以创作音乐为生的作曲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以坚定的决心和无与伦比的毅力继续创作。
随着听力的逐渐丧失,贝多芬的生活变得越发困难。他开始与人交流变得困难,甚至无法听到自己的音乐作品。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创作新的音乐。贝多芬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式,转而依靠内心的声音和记忆来创作音乐。
贝多芬的聋病并没有让他停止追求音乐的完美,反而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创作激情。在他晚期创作的作品中,例如《第九交响曲》和《月光奏鸣曲》,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这些作品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又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贝多芬的身残志坚的精神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的杰作,更是对人类意志和坚韧精神的伟大赞颂。贝多芬用自己的音乐告诉世人,即使身体残疾,也可以用心灵的力量创造出美妙的艺术。
贝多芬的音乐成就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他的身残志坚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无论我们遭遇什么困境,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二:霍金的科学探索
史蒂芬·霍金,作为现代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的巨擘,他的科学成就和对宇宙起源的研究被誉为人类智慧的奇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霍金在年轻时就被诊断出患有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这是一种逐渐导致肌肉瘫痪和行动困难的神经系统疾病。
ALS的诊断对霍金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预计他只能活几年时间。然而,霍金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
随着病情的恶化,霍金逐渐失去了行走和说话的能力。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科学探索。他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电脑系统,通过肌肉运动来控制电脑的光标,以此来与外界进行交流和研究。
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霍金的科学成就却日益显著。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例如黑洞辐射和宇宙起源理论,对整个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推动了宇宙学的发展,并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霍金的身残志坚的故事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他用自己的科学成就向世人证明,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也能够通过智慧和努力创造出伟大的科学成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就能够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贝多芬和霍金的故事都是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的典范。他们的坚韧精神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科学遗产,更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勇气。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远保持信念和毅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篇三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精选
【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故事】
海伦·凯勒(Helen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出生19个月就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在老师安妮·莎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不但如此,她还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广筹善款,创立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造福。除此之外,她一生还勤于写作,共创作了14部文学作品。其中在大学时代写下的自传性作品《我的生活》,出版后就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她也因此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被视为20世纪最富感受召力的作家之一;她的著名作品还有《中流》、《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华罗庚身残志坚的故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故事】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
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霍金身残志坚的故事】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