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孝女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 篇一
在古代中国,孝顺父母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就包括了孝女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孝女的感人故事。
缇萦是南宋文天祥的女儿,她聪明机智,心地善良。文天祥是一位忠诚的官员,他在政治上表现出色,但由于坚守原则,拒绝向金国投降,因而被宋朝朝廷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文天祥对他的家庭非常疼爱,他的妻子早逝,只有他和女儿相依为命。
然而,不幸的是,文天祥被迫离开家乡后不久,他遭到了一个阴谋的陷害,被敌对势力抓获并监禁起来。他被关押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离家千里之遥。缇萦得知父亲被囚禁后,立即决定要救出他。她虽然只是一个年轻的女子,但她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缇萦秘密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段危险的旅程。她经历了艰辛的山路和险恶的河流,但她没有放弃。她不断地寻找线索,与当地的人交流,试图找到她父亲的下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终于找到了父亲被关押的地点。
然而,敌人严密的防守使得她无法轻易接近父亲。缇萦不气馁,她决定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制定一个计划。她观察到敌人每天都会派人来给父亲送饭,于是她决定假扮成一个送饭的仆人。她偷偷地打听到敌人的服饰和口音,然后成功地冒充了其中一名仆人。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接近了父亲。
当缇萦见到父亲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她告诉父亲她是为了救他而来的,她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为了父亲的自由而努力。文天祥感动得无以言表,他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缇萦和父亲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他们经历了困苦和痛苦,但他们的爱和信念让他们坚持下来。最终,文天祥被释放出来,回到了家乡。他为女儿的勇敢和孝心感到骄傲,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
孝女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 篇二
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讲述了缇萦为了救父而冒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孝女的感人故事。
在南宋时期,文天祥是一位忠诚的官员,他坚持原则,拒绝向金国投降。因此,他被宋朝朝廷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文天祥非常疼爱他的女儿缇萦,他们相依为命,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们之间的父女情深。
然而,文天祥被迫离开家乡后不久,他遭到了一个阴谋的陷害,被敌对势力抓获并监禁起来。他被关押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离家千里之遥。当缇萦得知父亲被囚禁后,她立即决定要救出他。她深知孝道的重要性,她决心不让父亲在困境中孤单。
缇萦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段危险的旅程。她经历了艰辛的山路和险恶的河流,但她没有放弃。她不断地寻找线索,与当地的人交流,试图找到她父亲的下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终于找到了父亲被关押的地点。
然而,敌人的防守森严,使得她无法轻易接近父亲。缇萦不气馁,她决定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制定一个计划。她观察到敌人每天都会派人来给父亲送饭,于是她决定假扮成一个送饭的仆人。她偷偷地打听到敌人的服饰和口音,然后成功地冒充了其中一名仆人。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接近了父亲。
当缇萦见到父亲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她告诉父亲她是为了救他而来的,她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为了父亲的自由而努力。文天祥感动得无以言表,他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缇萦和父亲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他们经历了困苦和痛苦,但他们的爱和信念让他们坚持下来。最终,文天祥被释放出来,回到了家乡。他为女儿的勇敢和孝心感到骄傲,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
孝女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让我们明白了孝道的重要性和孝顺父母的美德。缇萦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正义和真理。她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孝道传统的重要一环。
孝女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 篇三
汉朝时期,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受了不少苦。
那时有一道这样的刑罚: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也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被逮捕治罪呢。
公元前167年,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淳于意年轻时爱好医术,拜名医公乘阳庆为师,学习医术。淳于意得到公乘阳庆的真传,医术非常精湛。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五个女儿看着披枷戴锁的父亲哭哭啼啼,淳于意无端蒙冤,心中已十分窝囊,看到五个女儿只会哭。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是朝廷的官吏,齐国人民称赞他廉洁奉公,现被判刑。我痛心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刑致残也不能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在官府作奴婢来替父赎罪,使父亲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
汉文帝看了信,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怜惜!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无法生育,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民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此外,应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缇萦不仅救了父亲,还因此废除了肉刑。替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百姓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刑事案件逐年减少。据说,当时全国一年里的刑案不过四百件。当时人纷纷称赞缇萦的胆识与勇气,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称赞她,其中有两句说:“百男何馈馈,不如一缇萦。”意思是说一个缇萦远远胜过一百个平庸的男子,批评长期流行的重男轻女的偏见。
(汉文帝废除肉刑虽是件好事。但也有不少弊病。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