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一书的读书笔记(优质3篇)
《影响力》一书的读书笔记 篇一
《影响力》一书是由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著,是一本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的畅销书。通过对影响力的研究,作者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他人影响和操控的。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各种影响,并学到了一些有用的应对策略。
首先,书中介绍了六个影响力原则,分别是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其中,互惠原则指的是人们常常会对他人的好处做出回应;承诺与一致原则指的是人们会尽力保持自己言行的一致性;社会认同原则指的是人们会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与自己认同的群体相关的行为;喜好原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被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所影响;权威原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被具有权威性的人或机构所影响;稀缺原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对稀缺的资源有所反应。通过了解这些原则,我能够更加警觉地面对他人的影响,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影响策略。例如,作者提到了社会证据的重要性,即通过向他人展示他人的行为来影响他们的决策。这让我想起了在购物网站上的评论和评分系统。当我看到一个商品有很多的好评时,我会认为这个商品是好的,并且更有可能购买它。这是因为我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相信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另外,作者还提到了承诺与一致原则的重要性。我们在做出决策后,会尽量保持自己的一致性,因为这样能够让自己更加合理化自己的选择。了解这些影响策略,我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他人的影响,并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策。
综上所述,《影响力》一书让我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影响力原则和影响策略,我能够更加警觉地面对他人的影响,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我相信,通过运用书中所学,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地做出自己的决策,并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影响力》一书的读书笔记 篇二
《影响力》一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很有启发的书籍。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他人影响和操控的。通过对影响力的研究,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揭示了影响力的机制和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人们在做决策时是多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书中提到的互惠原则让我意识到,当别人对我们做出好处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回报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别人提出的要求。例如,在商场上,当售货员给我们提供额外的优惠或礼品时,我们更有可能购买他们的产品。这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感到有一种回报的义务。通过了解这个原则,我能够更加警觉地面对他人的好意,并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策。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影响策略。作者提到了社会认同原则,即人们更容易受到与自己认同的群体相关的行为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社交媒体的力量。在社交媒体上,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偶像做出某种行为时,我们更有可能模仿他们。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符合我们所属群体的行为,从而更容易接受和采纳。通过了解这个策略,我能够更加理解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并更好地分辨出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影响力》一书,我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影响力原则和影响策略,我能够更加警觉地面对他人的影响,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我相信,通过运用书中所学,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地做出自己的决策,并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影响力》一书的读书笔记 篇三
关于《影响力》一书的读书笔记
摘自——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 第四章 社会认同
环顾我们身边,社会认同现象亦随处可见。譬如,当我们从别人手里接过一个对自己来说是全新的班级时,我们都忍不住想要知道关于这个班级的更多信息:哪些孩子很调皮,哪些孩子喜欢恶作剧,哪些孩子学习成绩差……此时社会认同原理已经在我们身上起作用了。而当我们了解到几位曾经的任科老师对这个班的某些孩子都持一致态度时,我们就很有可能在跟这些孩子见面前心里就已经给他们贴上了花花绿绿的标签了。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正如文中所说,我们总是认为,大多数人采取的行为往往都是正确的行为,按照这种方法去做也往往都能行得通。而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大众的经验去做的确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少犯很多错误。但社会认同原理的这个特征既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就像其他影响力的武器一样,虽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和行动的捷径,但与此同时,也使我们容易受到潜意识的袭击。
当我们开始漫不经心地、条件反射般地对得到社会认同的事物做出反应时,问题也可能就出现了。有些孩子,由于主客观的多重原因暂时处于困境,无论他们怎样努力,都未曾得到过应有的肯定。现在新情况的出现再一次激发了人类与生俱有的上进心,他们也想在新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可由于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新老师来重新认识班级孩子们,而是选择了一条省时、省事又省力的捷径,即用周围人的看法与做法来决定自己如何行动,我们的潜意识会趁势告诉我们,她是怎样的孩子?他又是哪一类孩子?于是,某些孩子的上进心在强大的社会认同原理的力量中继续被埋没,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致命的`可怕的影响力,而我们完全不知情!
自从那次我与“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狭路相逢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它对我的行为造成的全面影响。例如,我注意到我经常会中断妙趣横生的面对面的谈话去接不知道什么人从什么地方打来的电话。在这种情况下,打电话的人对我来说具有一种与我当面交谈的人所不具备的强制性特征:假如我不去接这个电话,那我有可能不知道是谁打来的电话而且会错过他带给我的信息。我几乎可能肯定,电话中的谈话决不会像我们正在进行的谈话那样精彩、重要,但电话一响,我还是会接。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个电话,可能就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举例来说,为让房屋主人采用正确的绝缘方法,告诉他们使用不正确的绝缘方法会让他们损失多少钱比告诉他们能省多少钱更有效。从事健康研究的人们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那些鼓励年轻妇女自己检查乳腺癌的小册子,如果在说明这种做法的重要性时指出,她们不这么做将会失去什么(例如,如果你每个月没有花5分钟的时间来自我检查,你可能会失去一些健康保险),而不是这么做会得到什么(例如,如果你每个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检查,你可能会得到一些健康保险),效果通常会更好。
摘自——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 第六章 稀缺
正如以下专家点评中所说的一样:“在今天的社会中,读者可能会认为物质高度发达,怎么可能还有短缺存在呢?事实上,对于任何大众来说,有一样东西是永远短缺的,那就是每个人的时间。现在的商家已经开始在时间上做文章,来解决人们对时间短缺的意识。比如,与其出版文字图书,不如出版有声图书,或者直接就出版音像制品。由于的确是替阅读者节省了时间,因此这类制品通常的价格也较贵。”李开复曾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最宝贵,一样是时间,另一样是才华。如果时间在失去,而才华并没有增长,那么人往往是碌碌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迷茫,我们焦虑,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所要担心的不再是“找不到想要的信息”,而是“那么多信息我该如何选择”。面对很多上文所提及的“某些正在失去的东西”,我们往往都会费一些时间来得到它,往往认为这种正在失去的东西就是宝贵的,无价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所有正在失去的东西对于我们都是有价值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