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tè zhī kǒu]
[讒慝之口]
[古代成语]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贬义成语]
[一般成语]
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作宾语;用于说坏话的人
《晋书·王睿传》:“乐羊既反,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
坏嘴
犹言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济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后用为苦吟的典故。
犹言欣然自得。
谋划进行违法、叛逆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