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自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后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附诗的大意: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2
首次试上,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维目标明确,有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例如,学完这首诗教师总结说:“我们收获了很,除了无尽的美感,还了解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拿到一首诗,我们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1、读一一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线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围“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震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詀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恬静、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荡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学呢?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
(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盛唐诗歌诞生之前唐代诗坛的现状。
2.掌握张若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3.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
1.鉴赏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理互蕴的艺术手法;
2.分析诗歌在谋篇构思,传情达意等写作方面的技巧。
◆情感目标
1.借助诗歌的艺术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重点和难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特别是改善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我们坚持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工程,提升政治站位,加大推进力度,全力突破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改善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来提升脱贫质量。
2.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通过Simulink对简化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模型进行系统仿真,得出了该系统的仿真结构图,为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
1.领会掌握诗歌写景的非凡技巧和由景到情到理的过渡衔接技巧。
2.品味诗歌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许多地方科技期刊主要采取纸质发行的方式,网络数据共享跟不上数字化发展进程。对于在基层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一方面自身没有意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另一方面单纯的纸质发行和内部刊物的形式无法使科技成果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共享和交流。地方科技期刊虽然品种繁多,但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树立期刊品牌意识,其中具备期刊独立网站和数字化采编系统的更是屈指可数。[1-3,6]
◆教学难点
认识诗歌由景及情,由情入理,生发出的对人生和宇宙的终极思考。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诗歌特点,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词——句——篇,景——情——理,本着宏观把握、整体感知的原则,主要使用讲授法、朗诵法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意象导入(5分钟)
中国文学和绘画创作中,一些约定俗成的、有特殊意蕴的意象,千百年来,文人画家都用这些空灵多姿的意象,传情达意,寄托思想。《春江花月夜》集五种意象于一体,意象玲珑斑斓,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大家已经了解了诸如“春来发几枝”“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江东去”“月是故乡明”“夜来幽梦忽还乡”“却话巴山夜雨时”等诗歌意境,现在我们就进入《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的世界。
2.初唐诗坛(5分钟)
(1)初唐诗坛之“四杰”
初唐诗坛需要注意的是陈子昂的诗歌革新及其“复归风雅”的主张和初唐四杰“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创作实绩。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王勃说他们“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他们不凭借政治势力和出身门第,完全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陈梁,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人们熟知的名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等。“四杰”代表了当时诗歌革新的方向,他们的诗歌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范围,杜甫《戏为六绝句》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肯定了“四杰”的历史地位。
(2)初唐诗坛之陈子昂
根据上述分析,首先分别更换BPCP、DBTV16CP、20CP各模块及安装垫,故障未消除;其次更换相应的过滤组件,故障未消除;最后更换相应的后备制动阀、压力表,故障仍未消除。机车本务模式时,自动制动手柄置重联位,单独制动手柄置运转位,关闭制动柜总风塞门A24,列车管压力不会上涨。最后确定是EPCU气路板故障,内部串风导致列车管压力上涨,直追总风压力。
陈子昂胸怀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精神。但他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所谓“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以复古为革新,主张继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为唐代诗歌踏出一条浪漫主义大道,通向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劲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境界。
(3)张若虚的诗歌神话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时期的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切记载,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称为“吴中四士”,以《春江花月夜》创造诗歌传奇。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盛唐诗歌以意境取胜的审美标准,提供了成功的范式。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指出了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初唐诗坛的这三股力量,互相鼓荡,共同作为,有力地扭转了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和上官体的流弊。“四杰”反对纤巧,提倡刚健;陈子昂主张“比兴言志”;张若虚诗歌兴象玲珑。而“刚健”、“言志”、“兴象玲珑”正是盛唐诗歌的突出气象。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盛唐诗歌的诞生,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那么轻松浪漫,而是有其艺术上的继承发展的,王杨卢骆、陈子昂,张若虚等都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做了重要的艺术准备,盛唐诗歌的大幕是由他们共同开启的。
3.诵读、整体感知(15分钟)
课堂上老师先范读,接着学生齐诵,整体感知诗歌“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游子在外的情感、宇宙人生的哲理以及整个诗“哀而不伤”的情感笔调。引导学生把握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释之理,让学生边吟诵、边联想、边思考:5种意象,36句诗,252个字,何以让我们生发一种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的体验:景的审美、情的共鸣、理的认同?生命与自然、与宇宙的契合竟如此和谐。由此激发出的对诗歌的喜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是那么强烈。(教学目标自然实现)
4.赏析、突破重点难点(10分钟)
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写景句、抒情句、议论句,注意写景中隐含的时间推移,随着“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的渐次呈现,随着歌诗意境的扩展,江畔伫立、叩问宇宙的诗人本身也成为了诗歌的第六种意象,诗歌所延伸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是由第六种意象绾结而生发的,诗人思接千载,连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天才的构思,神来的意境。由实及虚、由叙到议、由描写到抒情,不着痕迹,天衣无缝,笔法婉致,不由学生性情摇曳,思想碰撞,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感悟中突破。
5.延伸、感悟人生(5分钟)
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之后,趁着学生思想情感的余波,教师就势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瞬间,学生的感悟会随着沸腾的血液流遍全身,“此中有真意”的感慨便也脱口而出,对什么是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也就有了真切的感受,陶冶性情、培养兴趣的情感目标也就巧妙地实现。重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的呼应,做到有感情地诵读,我认为这时候是诵读最易出彩的时机,可以叫学生单独朗诵,为背诵打好基础。
6.讨论练习、拓展能力(5分钟)
(1)凭记忆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这些句子是自己的'感受最深和最容易记住的?(教师插讲钱钟书与杨绛互对背诗的典故,算作对这个问题的侧面回答)。
(2)分析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
(3)拓展三个写作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以大方当地水西文化为依托,根据地形地貌和当地传说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为线索,慕俄格古城设计了十二个节点,九大集群、三十多个旅游特色点,全面展示彝族生活,将整个项目以参与式、互动式的旅游体验为特色,打造古彝圣地,原味重现彝人生活的风情画卷,将游戏体验和风情体验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到非同寻常的旅游体验。更让酒店在当前市场消费市场中不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会议、旅居、举办婚礼的首选之地。
作者情志与作品辞采之关系:为文造情?为情造文?
运动微分式(38)所包含的方程个数等于节点位移向量的维数,但该方程中还包含了另外一个未知函数,即轴线的运动量w0(t),因此需要补充一个方程。为此,对车轮的垂向运动应用动量定理。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有句无篇与有篇无句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引之下,我国的企业获得了更多走出去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中来,因此,在与众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中,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性而导致了我国的税收征管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我国采取的措施有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建立完善现有税收体制、培养更多的人才等。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同时完善税收服务体系,那么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1)选择控制部位。该系统具有机旁和集控台2个控制部位,其中:机旁控制具高优先权,控制部位转换只能在机旁进行;集控台控制部位转换开关仅实现联络功能(操作部位不一致时输出报警)。
近年来,国内视频监控市场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随着平安城市等大型联网监控项目的普遍建设,高清IP监控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系统点位容量和行业需求不断激增,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安防监控平台软件是整个系统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情寄八荒之表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7.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意象),进而借助联想、想像,体会一种春江月夜的画意诗情。
2.学习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在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意
2.抓关键字词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张若虚仅存两首诗,而恰恰就是这其中一首诗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人评价说张若虚是“以一诗而压全唐”,足见其诗的艺术成就之高。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
二、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今山东)兵曹。唐中宗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唐玄宗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三、预习初读: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①滟滟(yàn)②皆似霰(xiàn)③捣衣砧(zhēn)④碣(jié)石
2、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标题是《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五种景物,作者重点写了哪种景物?怎么写?有何特点?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从结构层次上说,一绘江月之景、二阐人生之理、三抒相思之情。
1、【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意译】
春天,江水浩荡潮势汹涌,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3、【简析】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赏析“生”字: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生”是“涌出”,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可谓妙笔生辉。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
二、读译析第二节:
1、【原诗】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意译】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月光象白霜从空中流下,所以霜飞无从察觉,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简析】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叙)。诗人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请简析这四句诗的意境: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着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细腻传神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三、读译析第三节:
1、【原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意译】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3、【简析】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叙)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
这几句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整个人类则是代代相传的,宇宙也是亘古长存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的情绪是“哀而不伤”。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四、读译析第四节:
1、【原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意译】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一片白云缓缓地飘走,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3、【简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承“江月年年只相似”而来的: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叙)月光下江水流动,诗篇也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请评析“悠悠”两字的表达效果。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悠悠”是“飘动的样子”,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没有点出抒情主体,但是更使人想到思妇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更有余韵。“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令人想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五、第五节
1、【原诗】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文---纹)
2、【意译】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这时二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飞很远但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3、【简析】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叙)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赏析“徘徊”二字: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亮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月色,却又“卷不去”,“拂还来”。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析)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凭添了几重愁苦!(评)
六、读译析第六节:
1、【原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意译】
昨晚游子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相距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3、【简析】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叙)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二字渲染并加重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简析末句的意境:“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强化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它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笔触细腻传神,意境深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国共产党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