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6篇)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一
主题:小数的加减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3.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2. 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
2. 小数加减运算练习题;
3. 实际问题解决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引入小数的加减运算,讲解规则和方法;
3. 练习小数的加减运算,包括竖式计算和口算;
4. 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并解决问题;
5. 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
五、课堂练习:
1. 计算:0.6 + 0.35 =;2.7 - 1.48 =;
2. 实际问题:小明有1.5元,买了两本书,每本书0.75元,他还剩多少钱?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上关于小数加减运算的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小数的加减运算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确保他们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二
主题:图形的面积计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能够熟练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3. 能够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
2. 矩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练习题;
3. 实际问题解决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矩形、三角形、梯形的基本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
2. 引入面积计算,讲解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 练习矩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包括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转化;
4. 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并解决问题;
5. 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
五、课堂练习:
1. 计算矩形的面积:长为5cm,宽为3cm;
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底边为4cm,高为6cm;
3. 计算梯形的面积:上底为3cm,下底为5cm,高为4cm。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上关于图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在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确保他们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
:
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
: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