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实用4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
课题:光的直线传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理解光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掌握。
2. 难点:光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 第一课时:介绍光的直线传播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
2. 第二课时:讨论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等媒质中的传播情况。
3.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实验,验证光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规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结果、讨论内容和小组合作实验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二
课题:光的反射与折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理解光在不同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的掌握。
2. 难点:理解光在不同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过程。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 第一课时:介绍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规律。
2. 第二课时: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3.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实验,验证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光折射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结果、讨论内容和小组合作实验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二、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前预习及各组按照不同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说出你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二)观看相关的录像;
(三)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把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1、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财长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摆动吗?
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
2、应用(超声波)
①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②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③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产。
三、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要求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论文。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然后与同学们共享。
说明:以上两个作业可任选一个。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