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经典3篇)
八年级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及其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对友谊和生活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情感。
2.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对友谊和生活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中的隐含含义。
2. 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及其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引出本课文的主题-友谊。
二、阅读理解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含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真谛。
三、语言表达
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友谊和生活的理解。
2. 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文章,互相点评。
四、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描写友谊的文章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友谊故事,分享给同学。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友谊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意义,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情感。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中的隐含含义。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友谊。
二、阅读分析
1.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例如比喻、排比等。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三、创新表达
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改写,运用自己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改写作品,互相点评。
四、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描写友谊的文章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友谊故事,分享给同学。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友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八年级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三
八年级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
一、自学环节(10—15分)
1、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代表作品《宋学士文集》。
背景简介: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入朝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选的是序文的前半部分。
题目解说:所谓序,一种是写来评介住做的,叫书序;一种是赠送别人的,叫赠序。本文属后者。
2、知识检索:(A级)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血逾约加冠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
僵劲媵人衾容臭烨然蕴袍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
一读: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三读:各组派代表有感情的读。
思考:①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4、通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A、解释加点的字。
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⑵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⑶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⑷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⑸俟其欣悦,则又清焉
B、翻译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俯身倾耳以请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翻译下列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锦绣。
D、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录毕,走送之。
媵人持汤沃灌
日再食
二、展示环节(20—25)
1、作者简介、2、生字词、3、通译课文
三、检测环节(5—10):
四、总结评价(1—2):学法指导:
阅读相关信息,了解作者作品,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结合书下注释或查字典掌握加点字读音,
读通课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检查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