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优秀教案(通用6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一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句古话形容的正是桂林的独特风景。桂林山水风光秀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桂林山水,体会其魅力呢?下面我将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
一、教案内容
1. 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
2. 桂林山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 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及其特色
4. 桂林山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桂林山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 掌握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及其特色
4. 认识桂林山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背景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及其特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桂林山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反思桂林山水对我们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 作业评价:学生完成作业认真,提出了深入的见解和思考。
3. 教学效果: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这份优秀的教案,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还能够深入探讨桂林山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二
桂林山水,被誉为中国山水之冠,素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誉。如何在教学中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介绍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呢?下面我将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
一、教案内容
1. 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介绍
2. 桂林山水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
3. 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及其特色
4. 桂林山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 了解桂林山水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
3. 掌握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及其特色
4. 认识桂林山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桂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桂林山水的名胜景点及其特色,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
4.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讨论桂林山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桂林山水对我们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 作业评价:学生完成作业认真,提出了独到见解和思考。
3. 教学效果: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这份优秀的教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还能够深入探讨桂林山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 无瑕 翡翠 峰峦雄伟 屏障 竹筏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教具设计]
DVD光盘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导语: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
(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四、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用到的学习方法是:(生齐答:有感情地朗读、找特点谈感受)好了,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作业设计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 静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 奇 秀 险 人在画中游
原因 特点 感受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四
预设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2)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习: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2)仿写: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五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
(三)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2、校园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六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
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二、导学第三自然段。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课文中好像就写了三种形状呀?(作怀疑状)
生:不,还有好多好多!
师:好!那就请大家联系我们在课间看过的录象,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把形态说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示意学生一一说下去)
生:像苹果,像神笔,像羊角,像骏马,像竹笋,像猴子,像紫金冠,像“童子拜观音”……
师:许许多多的形状,数不尽,说不完,这就是——
生:形态万千!
师: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
生:奇峰罗列!
师:哪些同学对这“奇”感兴趣了?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句子,很投入)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师:还有不同的感悟吗?
师:学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余留的半个问号完全擦去了。(擦除剩下的半个问号)
三、导学第四自然段。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播放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镜头)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们心中的问号早已荡然无存,此刻,取而代之的是——
生:感叹号!(异口同声地)
(师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加上重重的感叹号)
四、结升华,抒情表达。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欣赏桂林美景后创作了诗歌散文来赞颂它。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这样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此时此刻,你也一定很想来赞一赞吧!
(学生在插图旁写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绿树红花山水间。云雾迷蒙围山顶,竹筏小舟荡漓江。
师:刘佳敏成小诗人啦!祝贺你!(带头鼓掌,其他学生也以掌声祝贺)
生:奇峰、秀山、险石,是桂林的山;如镜、如练、如玉,是漓江的水。山围水,水映山,怎能不叫人感叹!(王姬)
师:散文化的语言!如果把“感叹”换成“赞叹”,更合适。
生:碧水平如镜,翠山尖似笋。空中云雾飘,江上小舟荡。(黄科)
生:连绵不断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画不愿归。(王佳沁)
师:桂林的山连绵不断吗?还有,老师只听说过“如痴如醉”“如诗如画”。改改看,好吗?
生:拔地而起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醉不愿归。
生:山绕水,水映山,云雾迷蒙桂林的山。绿树红花山间缀,竹筏小舟江上飘。(曹一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风光无虚名。云雾迷蒙绕山头,绿树红花满山谷。桂林因其山水翠,成为千古之胜地。(徐敏诚)
师:想不到,我们班竟会有这么多的小诗人!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交流。那么,就请誊写在练笔本上,让老师好好欣赏。
五、解结构特点,迁移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正因为作者善于发现美,才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到了桂林山水的美。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发现美了吗?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语言很美。在描写山水的特点时,句式都差不多的。
师:这种写法叫做排比。
生:我还发现在写特点时,都是先概括讲特点,再把特点写具体。
师:很会发现!(多媒体映示语句框架:真啊,__________。)
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几句话吗?下列话题供大家参考。
(多媒体映示:
家乡的银杏树真啊,__________。
大兴安岭的岭真啊,__________。
我们的校园真啊,__________。
今天的天气真啊,__________。)
生: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我整天呆在空调里走不出去。
生: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连小狗都伸着舌头直喘粗气。
生: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我穿了羽绒服还直打哆嗦。
生:我们的校园真静啊,静得能听到绣花针掉落到地上的声音。
师:哦,这么夸张?用来描写安静的教室比较妥当。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粗啊,三个人拉起手来,才能把它围住。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高啊,有四层楼那么高。
生:大兴安岭的岭真多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没看完。
师:说得真好!说明大家能熟练运用这样的句式了。大家不但能发现美,还能运用美。老师还发现另外的美呢?
看,课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总起,然后分别写水和山的美,最后总写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之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总结。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师边陈述边将板书用线条联结起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