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实用5篇】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一

标题:诗歌赏析教学设计

导入:

通过播放一首著名的古代诗歌音频,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1. 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

2.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师示范如何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赏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并撰写赏析文章,以检验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 篇二

标题:古文阅读教学设计

导入:

通过引用一段古文名句,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引起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1. 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古文的句式、修辞、意境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古文与现代文本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 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

教师示范如何从古文的结构、内容、背景等方面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古文阅读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段古文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以检验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三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论证分论点,为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高中语文教案 篇五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一场有关民族精神的大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板书课题),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生难字词

  (1)字音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xǐng)

  渺茫(miǎo)脊梁(jǐ)诓骗(kuāng)

  (2)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保全生命。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段):直接驳斥:(反动统治者)失掉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8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第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议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奠定基础。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文章如何驳论的?

  明确:(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明确: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长期的__奴役统治,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明确: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__。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__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__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拓展延伸

  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明确: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试写一篇小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存在的不足: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的少,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识字教案(优秀6篇)

幼儿园大班识字教案 : 躲避危险 一、目标 1.区分动物的习性,认识词:小心、危险。 2.有初步识字兴趣。 二、准备 各种不同习性的动物图和字、提示性的词句 三、过程 (一)区分习性,认汉字 1.出示...
教案大全2011-07-02
幼儿园大班识字教案(优秀6篇)

《母鸡》的第二课时教案【优选3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和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4、学习课文抓住特点,用事实说话,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教学...
教案大全2015-03-06
《母鸡》的第二课时教案【优选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优质3篇)

识字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 3、加深对保护动物的认识。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学重难...
教案大全2016-09-04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通用3篇)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案大全2017-06-03
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通用3篇)

中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推荐4篇】

中班语言教案及反思 例1《香蕉娃娃》【活动目标】1、在看看、说说、玩玩的过程中了解香蕉的外形特征,中班语言教案及反思。2、用语言、动作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想象。3、积极参与认读活动,能与同伴一起阅读。【活...
教案大全2011-02-09
中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推荐4篇】

Word 教案10

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理解“文字环绕”的设置。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文档中设置文字环...
教案大全2019-09-02
Word 教案10